苏科学子三下乡|聆听残创之声,助力匠心之梦

 时间:2021-08-24 15:06:29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习总书记的指引下,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志凌青云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全面小康背景下的残疾创客,希望通过密切接触这一群体,分析他们的发展现状,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与诉求,为残联的相关帮扶工作做出指导性建议,使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为残疾创客提供援助。在实践过程中,由党员王玉玫、袁炜、沈胤组成的临时党支部为团队充当了思想政治上的领航员,保证实践活动的正确、顺利地开展。

携手律所,助力创客

为了解我国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的现行立法及政策规定,了解残疾创客的生存状况及创业法制环境,有针对性的了解残疾人在创业过程中遭遇的法律困境及维权过程,给予残疾创客更具专业的帮助,保证调研活动的严谨性,7月14日志凌青云团队在项目指导老师陈俊梁教授和袁炜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江苏迈图律师事务所,与迈图律师团队就“乡镇残疾创客权益保障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迈图律所的律师们为团队介绍了残疾人创业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对残疾人创业的意愿、面临的问题以及创业环境谈了自己的看法。在律师们严谨的论述解说和耐心的答疑解惑中,团队成员在残疾人创业这一主题收获了更多的理解,迈图律所的青年律师亦表达了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愿意为项目小组的后续研究提供业务帮助和支持。

核雕传工艺,梅花香自来

团队调研活动正式开始于7月中旬,拜访苏州舟山核雕村残疾人创业基地的负责人须培金老师。须培金老师自身也是一位残疾创客,她因幼年的一场高烧留下了右腿的不便,好在核雕这门手艺为她重新打开了生活的大门,须老师抓住机遇,刻苦钻研,凭借无可复制的高超技艺成功点亮的创业的灯火,成为残疾人创业中的典范。同时,须老师也在生活中帮助着其他残疾人,没有保留、无需回报的教授他们核雕技艺。

须老师带领团队参观了自己平时进行创作的工作室,向团队讲述了从青年时期的创业故事和如今成绩背后一路走来的曲折历程。在核雕市场一度低迷的时期,须老师克服压力,坚持守护这门手艺,翘首以盼核雕重新被人们认可的未来。“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后,核雕终于重新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如今的核雕已然在市场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志凌青云团队于8月3日对常州市钟楼区西艺坊残疾人创业中心进行线上访问。会议主持人沈胤通过ppt简单介绍了本次云访流程,同时重点向常州西艺坊负责人郑建嵘全面介绍了志凌青云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的具体活动及愿景。

郑建嵘老师是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西艺坊的残疾人创业中心负责人,向大家清楚介绍了基地的性质与主要工作内容。常州市钟楼区西艺坊残疾人创业中心是社区残联和西林街道合办的一个机构,属于政府运营。主要以免费培训的形式,只要有需求的残疾人都可以去免费学习常州的非遗项目,主要是留青竹刻还有梳篦,而产品的开发也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

作为政府部门创办的机构,常州西艺坊在政府支持下资源充足,发展势头良好。但这也是弊端所在,由于属于政府机构,西艺坊的宣传受到限制,需要经过一系列程序审批,阻碍了西艺坊进入更旷阔的市场,这是让郑老师十分困恼一项问题。

桃园云渡村,小桃核做大文章

8月17日志凌青云团队通过线上的方式对宿迁市泗阳县云渡桃雕传习所进行调研,桃雕基地负责人云书记介绍:云渡桃雕传习所积极接纳残疾人群体,教授他们桃雕手艺,一方面残疾人由于自身的身体缺陷行动不便,可以静下心来耐心钻研桃雕技巧,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云渡桃雕的一种传承。谈及党中央和政府的资助,云书记感叹到正是由于政府的资助,云渡桃雕传习所教授残疾人的同时能够给予残疾人一些生活补助和补贴,让他们可以专心钻研桃雕手艺。

但相关创业者王增久大师也表示了一些遗憾,正如自己所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能坚持学习从而技巧精湛的手艺人十分难得。在教授残疾人时,遇到过残疾人手脚不便、坚持不了学习桃雕手艺而半途放弃。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桃雕是一门需要用心钻研的手艺,耐心和持久是十分重要的。其次,由于疫情的影响导致核雕的销售不是很理想,客源也是十分棘手的问题。王增久大师也表示希望政府部门和文旅局可以给予一些宣传和资助。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调研,志凌青云团队更真实直观地看到了残疾人创业明朗的一面,感受到了政府、残联对于开创乡镇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局面的积极推动作用,也了解到了残疾人创业背后隐藏的曲折,总结出了现阶段残疾人创业面临的困难以及他们的诉求。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得出的有效信息可以作为日后政府在残疾人创业帮扶工作中的参考。

编辑:黄蔚卿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