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14年 吸引24万学子接续奉献

 时间:2017-04-07 14:19:12来源:光明日报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4月6日下午,2017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巡回宣讲首场报告会在清华大学举行。8位分享人精彩的志愿服务故事,打动了每一位听众。

24万名志愿者为西部计划“代言”

2003年,西部计划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启动实施,计划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工作。计划实施当年,60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响应号召,成为光荣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西部有着丰富的资源,却缺少开发这些资源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张朝晖谈起项目设立的初衷。

西部地区人才总数历来不足,尤其是人才结构不甚合理,人才年龄趋于老化,青年人才极度缺乏,教育卫生人才相对较多,而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管理类人才缺乏。张朝晖认为,西部计划不仅把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人才技术发展需要和大学生就业、发展、成才的要求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在基层实践中锻炼,也培养了大学生勤奋务实、乐于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他们再就业和创新能力。

目前,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囊括了基础教育、农业科技、医疗卫生、基层青年工作、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疆、服务西藏等7个专项,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也被并入进来。

据统计,2003年以来,西部计划累计选派24万多名学子到中西部地区2100多个县市区旗的基层服务。仅2016年,就有2084所高校的8万多名学子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带动全国19个省(区、市)实施了29个西部计划地方项目。

扎根边疆唱响无悔青春

在西部,在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位位志愿者用他们的拼搏与奉献谱写了一曲曲青春之歌。

生活在海拔4000米的边境牧场是怎样的体验?从广东到新疆的邵书琴感受颇深。“2013年,我即将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如无意外,也就会留在广东工作。”而此时,一张西部计划的宣传海报改变了邵书琴的人生轨迹。

来到“半碗黄沙半碗风,半个百姓半个兵”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邵书琴毫不犹疑地选择了偏远的托云牧场。当年的牧场没有商店也没有菜市场,邵书琴只能买最耐放的土豆变着花样吃。不到半年,邵书琴就与附近的居民打成了一片。不到一年,当地学校200多名孩子都记住了“书琴姐姐”。服务期满后,邵书琴留在托云牧场,成了一名纪检监察干事。去年6月,她在托云安了小家。新疆,成了邵书琴的第二故乡。

“入藏两年,不仅实现了我的个人价值,更是精神上的一次升华。”这是志愿者马立最大的感受。

2014年,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的马立来到拉萨市林周县团委工作,后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2016年8月服务期满后,马立选择来到更偏远的林周县阿朗乡,之后又到阿朗乡拉康村驻村。为了让群众尽早脱贫致富,他详细了解每家每户的生产方式、生活情况、致贫原因,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福利。

“经历的所有事,让我不停地感动着,回想他们纯真的笑脸,感受他们纯洁的情感,回想这些可爱的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马立说。

邵书琴、马立只是志愿者当中扎根边疆的代表。据了解,目前扎根新疆的志愿者人数已超过8100人,占西部计划新疆专项志愿者人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仅2016年,留藏志愿者就达820人,占同年服务期满志愿者总人数的69.5%。

让志愿者免除后顾之忧

西部计划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如何吸引更多的高校学子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并让他们安心地从事志愿服务,是西部计划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了解,在政策支持方面,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考研加分、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以及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工龄计算、给予应届毕业生待遇等方面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在资金保障方面,各地也统筹中央财政和自身财力,为志愿者发放工作生活补贴,提供住宿和餐饮等便利,落实社会保险,积极为志愿者购买商业保险,全面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张朝晖表示,西部计划各级项目办将本着“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和“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原则,不断完善西部计划的管理体制机制,精准掌握服务地志愿者在岗及表现情况,形成全员式、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不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西部计划在动员青年、凝聚青年、培养青年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而我,最终没有输给追求,也嫁给了幸福。”来自新疆布尔津县的2009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王琳用自己的经历为有志于奉献西部的学子们“现身说法”。(本报记者 靳昊)

编辑:何凌芝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