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广州3月1日电(龙金莲 周司琪 何伟正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林洁)今天,“广州志愿服务30载”故事分享座谈会举行。现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谭建光、广州市团校副校长涂敏霞、“友爱在车厢”活动发起人陈文燕、“中学生心声热线”资深志愿者杨伟雄、“赵广军生命热线”创始人赵广军等10余位专家学者及公益人士,回顾了花城志愿服务30年的发展历程,并展望“花城志愿服务”品牌特色项目发展,为提升广州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格局助力。
记者了解到,第十四届《财富》全球论坛将于12月在广州举行,座谈会上,与会人员为广州共青团如何圆满完成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志愿服务工作建言献策,并鼓励广大青年积极参与“文明广州”城市文明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环境建设,参与志愿服务事业及社会治理创新。
心声热线见证广州志愿服务30年
1987年,广州市10多名“学雷锋、做好事”的积极分子,在团广州市委、市教育局的支持下,率先开通了“中学生心声热线”。这是我国第一条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热线,标志着中国的“学雷锋、做好事”向现代志愿服务模式转型的开始。
座谈会现场,“中学生心声热线”资深志愿者、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顾问杨伟雄回忆,“那个时候,传统教育和改革开放后涌进的一些思潮正处于激烈的碰撞中,不少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遇到很多问题,处于极度迷茫之中。”他表示,在那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学生心声热线”属于十分时尚的举动,注定从开通的第一天起就成为真正的“热线”。
据了解,“中学生心声热线”随后逐步发展成为遍布全市的“手拉手青少年辅导中心”,当时社会反响越来越大。1987年至1994年,团广州市委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青少年存在的问题和迫切需要,开展各种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这段时期,团市委还开展了各种类型的热线服务,如中学生心声热线、羊城青年热线、法律援助热线、扶孤助学热线、健康成长热线等。
2004年,“赵广军生命热线”开通,专门为生活中遭遇不幸和承受巨大压力的人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热线创始人赵广军告诉记者,每年打进“生命热线”的求助电话不下上万次,最多时一天有160多人求助。
为进一步加强服务平台建设,2007年,12355广州市青少年服务台成立。负责人介绍,服务台定位为直接联系青少年、有效服务青少年的开放性、一站式、综合型服务平台,通过来电接听、线上咨询、电话录音、来电跟进等方式,为广大青少年、家长提供“来电必答、留言必回、求助必复”的热线服务,在倾听青少年心声、解答青少年困惑、维护青少年权益、陪伴青少年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方面发挥作用。
目前,12355服务热线设有专职社工坐席、团青热线坐席、专家志愿者坐席。人工服务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时—21:00时,周六日10:00时—17:00时;非人工服务时间,也可根据语音提示进入留言信箱留言,社工会进行后续跟进。
自广州开通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电话“中学生心声热线”,形成全国志愿服务的雏形以来,经历了30年发展,“亚运志愿服务”、“志愿时”、“志愿服务广交会”等一批全国首创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在广州成长、壮大,广州志愿服务事业已发展成为广州市参与面最广、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公益事业。
羊城文明风尚涵养城市力量
陈秋波,现广州地铁运营事业总部体育西路站值班员、地铁志愿者培训师。2009年还是在校大学生的他,在广州市创文志愿者活动中加入了广州地铁志愿服务大队,从此他便与地铁志愿服务大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会在周末、春运、广交会、创文、节假日等重要节点在地铁里进行志愿服务。”陈秋波说道。
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他与其他地铁志愿者们一齐为来穗参赛的运动员、乘客们提供乘车咨询、候车引导,用不懈的坚持和温暖的笑容为广州增色,为亚运添彩。
如果说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践行者,那各类志愿活动则是将其集结的有效方式。据陈文燕回忆,1986年11月,广州开全国之先河,在一汽巴士推行“友爱在车厢”活动,引导公交员工从本职岗位做起真诚服务,号召乘客从自身做起相互礼让。在每周一、三、五上下午,每周六上午的繁忙时段,志愿者们分别上岗,在全市90多个主要交通路口、210多个公交站台、110多个居民社区开展文明交通服务,引导乘客遵守秩序、排队上车、主动让座。
今年,“友爱在车厢”活动已走过30个年头,广州公交早已有了大变化。除了硬件设施升级,广州公交车的氛围也有所改变。争吵、上车推搡、对别人漠不关心等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司乘互助、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据广东城市公共交通协会调查显示,如今广州公交让座率超过95%,即使在出行高峰期也有80%,在全国名列前茅。
文明出行一直都是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重点难点,2009年6月,团广州市委联合市文明办推出以“倡导文明出行、文明礼让”等为主要内容的“大拇指行动”,并取得较好反响。“在2015年我们又为此类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加入了新的时代元素。”现“大拇指行动”志愿项目负责人翁浩洁告诉记者,与以往举“大拇指”的标牌不同,现在“大拇指”行动互动性更强了。“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团队会组织部分小朋友,让他们为路人派发糖果或是贴纸,用这种更为‘柔和’的方式劝阻那些欲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的人。这种方式比起强行阻止会更有效,更人性化。”
向世界展现广州“志愿之城”风采
截至2017年1月份,近137万注册志愿者,3327万小时服务时长,66万多社区义工(志愿者),9924个在平台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近6000支社区义工队伍,注册志愿者(义工)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5%。其中,亚运会、亚残运会、广交会等广州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更是向世界展现了羊城志愿者的亮丽风采。
据了解,2006年10月下旬,中国第102届广交会(琶洲会展)在琶洲举行,为做好会场志愿服务,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招募了1100名志愿者从事礼仪引导、交通疏导、秩序维持以及翻译等志愿服务。经过10多年的发展,展会志愿服务已由初期主要由全职工作人员统筹管理,发展并转型至志愿者力量自行管理并自我开展服务的阶段。
去年,海珠区团委、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3000多名展会志愿者活跃在广交会展馆内部及周边地区,为国内外客商提供各类志愿服务。曾经参与4届广交会志愿服务统筹团队的大学生倩灵表示:“随着服务地图由黑白到彩色,平面到立体,服务地图更清晰、更直接、更快速地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现在再加上‘手机桌面’的应用,不仅能帮助客商处理更多的疑问,更有效解决、处理高校团队管理、志愿者签到、信息反馈等工作。”
2010年亚运会期间,59万身着绿白相间的服装的志愿者们活跃在广州,他们或是在各比赛场馆忙着引导观众、服务运动员;或是在熙熙攘攘的街区,微笑劝解、翻译指路……他们用8600万小时的志愿时数向世界人民展示羊城志愿者的风采。
广州志愿服务还不断“走出去”,现就职于广州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的范薇回忆起10年前的援塞志愿经历深有感触。“其时,团中央、商务部启动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塞舌尔项目,广州成为全国首个独立承接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计划的副省级城市,我是首批10位援塞志愿者之一,收获了一段难忘的志愿经历。”7年后,范薇的丈夫也成为援塞志愿者。“我参加援塞服务后,便经常跟丈夫讲述援塞经历,也许是耳濡目染的关系,渐渐地他也对援塞服务有了不一样的情怀,支持甚至向往。”
在范薇看来,从开始靠志愿者自我摸索、适应的阶段,到现在已具有完备的志愿服务经验,援塞志愿服务一直在进步。“志愿服务给予我们一个帮助他人的平台,让我们看到、接触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志愿精神焕发时代活力
雷锋精神经过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不断充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雷锋精神中的‘乐于助人’的精神与当代志愿服务的‘爱心奉献、助人自助’文化可谓一脉相承,激励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诚服务、热诚奉献,体现了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情怀。”这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谭建光对当代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的理解。
对于广州参与2017《财富》全球论坛志愿服务,谭建光认为这是响应中共广东省委提出志愿服务“社会化与国际化”的要求,在奉献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的良好机会。他建议,要把握志愿者学习和接触国际视野、国际经验的机会,提前在志愿者中掀起学习和了解国际知识的热潮。
“志愿组织要引导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了解各国文化习俗,力求提供服务的时候细致周到、体贴入微。针对《财富》全球论坛服务对象的高端性,要鼓励志愿者储备相关的经济知识、创业创富认识,在服务过程中体现出个人内涵和素质。”谭建光表示,志愿组织还可借助服务《财富》全球论坛的前期准备工作,举办国际志愿服务交流与论坛活动,扩大广州志愿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而对于提升《财富》全球论坛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广州市团校副校长涂敏霞提到,“广州志愿者学院为志愿者组织、管理、培训、研究和交流提供支持,我们有丰富的实践与理论培训经验,届时将根据相关服务要求做好配套培训服务,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从而更好提升广州志愿者服务质量。”
据悉,以“志愿30载 花城绽放”为主题的广州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月”系列活动将于3月5日启动,涵盖卫生清洁、家政服务、心理辅导、亲情陪伴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将陆续开展,届时“迎接《财富》论坛 共创美丽花城”志愿服务工作倡议也将向广大市民参与《财富》全球论坛城市文明志愿服务发出号召。
编辑:孙叶盛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