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教授外国学生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职能的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是设立孔子学院最多的院校之一,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对学校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哪里?
刘利:北语已与世界上13个国家、20所大学合作设立了孔子学院,多年来坚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质量评价体系、打造中文教学权威平台,为海外中文学习者提供汉语和中国文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北语实现了从以留学生来华教育为主到“来华留学教育”与“走出去办学”并重的双向办学格局,完善了面向国际社会需求的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强化了区域化的教师培养、教材开发、教法研究等中文教育的核心能力建设,深化了与中外大学之间学生互换、学者互访、学科共建等多领域合作,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力。
记者:随着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热情持续高涨,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国际中文教育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刘利:在开展和引领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愈发深刻地感受到,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中文学习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实现中文教育实体与虚拟交流平台的相互补充与良性互动?如何实现跨领域、跨地区的学习研究和信息分享的重大突破?如何实现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这些都对孔子学院等各级各类中文教育机构提出了新挑战,也为统筹办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创造了新的机遇。
记者:世界其他国家在语言推广传播方面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刘利: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自身语言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创新。巴黎法语联盟前任主席让·皮埃尔·德洛诺曾表示:“我们主张维护文化的多样性。除了英美文化外,我们应该有其他的选择。”法语联盟的“文化交流”计划,呈现了当代法国和法语国家的文化形象,扩大了对话和交流。歌德学院通过介绍德国文化,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形象。塞万提斯学院的宗旨是推动全世界的西班牙语教学,通过传播西班牙语文化,注重文化融合,体现了多样性、现代性和交互性等特点。英国文化委员会是英国促进文化教育和科学国际合作的独立机构。此外,普希金俄语语言学院、世宗学堂等也都在语言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记者:面对新形势下的国际中文教育,您有何建议?
刘利:我们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发展国际中文教育。首先,当前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上对汉语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加强孔子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公派教师,广泛吸收国内外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打造专职骨干教师队伍;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系列课程,为事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储备;提升“本土化”教师培训水平,加大本土化教材研发力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因地制宜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满足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汉语学习需求。
其次,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支持。我们应深化教材、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加强制度、标准、品牌和内容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同时加大专项课题研究,创办学术刊物,开展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再次,现有的教学、考试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和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未来还需要持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融入当地社区、中外企业的发展中,在服务社区和企业中释放活力。
最后,继续强化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经贸、科技合作的信息咨询等服务,丰富和拓展空间,开展多姿多彩、不同层次的文化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经贸交流、国际会议、企业合作、组织旅游等多种渠道和载体,丰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体系,以语言为基础支持中外产能合作和产业对接,优化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人文交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记者:作为孔子学院建设的参与方和受益方,北语今后如何进一步参与国际中文教育?
刘利:我们将继续把孔子学院建设作为学校建设一流语言大学的举措之一,继续完善体制机制,搭建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平台,培养高质量的专职中文师资,不断提升孔子学院的支撑能力。
为了更好地汇集各方力量,北语近期拟与国内高校、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家合作伙伴联合发起成立以支持国际中文教育为主要职能的国际性民间公益教育基金会,以便进一步发挥中外院校办学主体作用,拓展办学资金来源渠道,推动孔子学院和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大合作、大发展。
编辑:孙玮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