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授权点、“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博士后流动站完整而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在音乐人才的培养中,学院坚持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不断探索、与时俱进,使传统音乐文化在新时期保持生机与活力,并且结合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对独具特色的本土音乐文化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使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同外来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而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不断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运用先进的教育模式,构建科学的音乐师资培养体系
学院通过对音乐教育理念的完善,不断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首先建立文化发展意识,在文化发展大环境来思考
音乐教育,使音乐教育能够提升到文化层面,从而基于文化领域的视角,对音乐教育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推动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打破传统的以专业技能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坚持以“专业技能、理论修养与音乐文化并重”的教育模式,以培养音乐师资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实用人才为首要目标,以培养硕士、博士等研究与教学型人才为主的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实施有目的性、创造性的教学行为。学校将音乐文化知识运用到创作实践、表演实践或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体系有系统化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具备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投入到普及音乐教育的工作中,认识自身承担的责任,积极参加社区或者学校所开展的音乐实践性活动,进而培养出音乐技能与文化素养融合为一体的音乐人才。
建立系统性、开放性、人文性的课程体系,培养素质全面的音乐人才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音乐课程设置方面,系统性地对音乐课程体系进行充实和完善,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根据音乐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适应国家教育、文化发展的音乐师资。学校注重改善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在音乐教育中融合人文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搭建了开放性、人文性的音乐课程体系,并对其进行传承以及进一步的创新。同时
依据学生主体需求,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打破及淡化音乐专业之间的界限,保证所设置的课程可以将特色化教学充分展示出来,使音乐人才培养计划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校致力于培养掌握音乐与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在思想、文化、技能、技术综合素质方面及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均具有高水平的音乐师资。在音乐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保证学生能够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选取方向更具多元和自主的特点。此外,学院对不同学科的联系及彼此渗透性进行了加强,面向各个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同的课程,促进了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有效推动了不同学科间的交融,让学生在开放化的环境中对音乐艺术进行体会,使得音乐课程体系更加人文化,符合新时期课程设置标准,培养出素质全面、个性化的音乐人才。
开展丰富的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舞台
随着对外开放日益加深,跨国、跨民族的国际文化交流与日俱增,国内音乐教育从业者越来越认识到各国文化交融的重要性。如今,南京大学音乐学院各类学术活动已逐渐形成品牌,并且越来越国际化。学院是国内第一批进行对外开放的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培训外国留学生的责任,因此围绕传统音乐文化设置了理论性课程、不同民族器乐课程等,满足留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对于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学
院予以了高度关注,与不同国家音乐院系有着良好的沟通和联系,如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美国、法国以及德国等,在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工作的过程中,采取的联合办校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演出,是提升学生音乐水平和综合素养的良好方式之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能力。学生们有机会参与到音乐学院举办的各类活动和校内各类演出,例如2019年中国传统音乐实践课程汇报演出,2019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拓展项目“拥抱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舞综艺专场演出等,使每名学生都有展示、锻炼自己的机会。
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培养音乐人才文化认同
在音乐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6月,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传戏唱曲承国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课程汇报演出在随园音乐厅精彩上演,南京白局、苏州弹词、扬州清曲、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多个曲种、剧种齐亮相。南京师范大学历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工作,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并结合新时代特征,在大学校园继承、弘扬、提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编辑:孙玮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