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作为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传统文化调研团的一员,前往有着“东方圣城”之称的山东曲阜开始了社会实践活动,收获颇丰。
团队成员合影
本调研团旨在通过实地了解传统文化在今日社会下的发展状况,结合其发展现状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寻访团前往山东曲阜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了孔子研究院、孔子文化园、孔庙等地,在曲阜进行了相关的实践活动,采访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开拓了团队成员的眼界,也从不同的被采访者身上了解到传统文化对他们各不相同的影响,也在和他们的沟通交流中了解到不同领域的工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运用程度都不尽相同,让寻访团成员们了解到了孔子思想及其广阔影响,从而吸引全世界的人前往曲阜拜谒参观,也让寻访团成员感受到当今社会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性。对我来说,特别是对孔子“师德”学问对当今社会的借鉴发展很感兴趣。
我们在和孔子研究院某位负责人探讨有关当下比较重视的“师德”问题时,团队成员针对个别大学教授师德师风不正等问题,孔儒文化对如今师德师风建设有何借鉴和影响等问题做了探讨。通过和负责人交流探讨,我们了解到“师德”也是孔子研究院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作为万世师表,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来拜师。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在当今社会这也已经是不小的数字,何况是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状态下,能有如此多的弟子并且培养出众多有才干的人实属不易。因此我们不难想见作为一个老师,孔子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是其自身高尚品德的传递。“师德”自古就存在并且在老师身上得到体现,在今日社会它更是必不可少的······
孔子研究院院训
山东之行结束后,团队成员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同一个学院的华夏霓裳社团阳光支教队进行调研,支教队主要通过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授课,从而将其弘扬和发展。然而,我在支教队感受到了不同的感觉。支教队员都是师范类的学生,大多都是第一次走上讲台,难免有些羞涩,甚至生疏,授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我在和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紧张不单单是初登讲台,更多的是紧张害怕自己没有把准备好的知识教给小朋友,即使已经备课好久,即使已经练过好几遍。在我看来,他们虽然教课没有那么熟练,但是有了教师这个职业最重要的一点——责任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学习授课技能,在原本可以安逸的假期选择了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或许那些支教队员最初的新鲜感慢慢地变成了教师必不可少的责任感。
小朋友认真记笔记
前段时间,全国上下被河南信阳教师李芳感动的泪如雨下。李芳在护送学生放学回家途中,面临突如其来的车祸,果断推开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危险留给了自己。目前,4名受伤学生经过救护已无大碍,而李芳老师却因抢救无效,于6月13日凌晨永远地离开了她挚爱的三尺讲台。李芳老师的举动,不仅仅是高尚师德的体现,更是用爱书写的师德教科书,李芳老师用生命把老师对学生的爱,写成了一部感动学生、启迪你我、教育社会的教科书!那些真正为了救孩子而牺牲的老师,是绝对拥有至高无上的品德的,这时,“教师”不仅仅只是一个职业的名词,而是责任的重量!
与支教队负责人交流
如今,很多学校也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也谈到了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并提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在我们看来,孔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孔子重视以身作责,重视身教,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要想把“师道”深挖,就要发掘其核心,宣扬其精神,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表率。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很多教师也将此作为一生的座右铭,并且终身践行。借用前段时间北京师范大学2018届毕业典礼上,张慧同学的话“学为人师的意义在于教化从容,行为世范的境界是能砥砺无穷。”
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是可以为之穷尽一生的。教师不仅只是讲台上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播种师”。我们作为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军,“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当今我们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孔子的“师道”,在当今社会取精华弃糟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发展,只有国民在思想上真正进步,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也是我们作为师范生,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编辑:孙玮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