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学子走进汶川:今夕对比 展汶川全新面貌

 时间:2018-08-22 20:47:35来源: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

为了解5.12地震十年来地震灾区的变迁,8月16日,四川农业大学商学院汶道小分队来到汶川参观汶川博物馆和汶川县钟楼遗址。一行人通过与馆长交流、参观汶川博物馆陈列、观看视频,感受到了汶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了汶川除大地震以外的另一面。同时团队在汶川的钟楼遗址,团队感受到了汶川地震时的惊心动魄。

博物馆之行——走进民族文化与震后复兴

在与馆长进行交谈过程中,团队感触颇深。馆长称赞说:“你们大学生能够利用暑假时间出来做实践活动,了解课本以外的东西是很不错的,很高兴你们能来到我们汶川博物馆了解汶川的历史!”此外,馆长还从了解汶川历史文化、了解大禹治水的典故和功能、茶马古道——了解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领导)、国家政策——对口援建、自身专业知识发挥出来的价值,对社会的贡献力度共6个方面为团队博物馆参观要点以及后期实践活动提出建议。

“中国人要热爱中国,要热爱中华文化,不能崇妄迷惘,不能被外国文化洗了脑,像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西方的节日,我们可以去了解、去体验,但不要因而忘记了我们自己的文化。现在的人们,每天都会一会儿游戏,上一会儿网,那是社会制度发展的必然,但不能沉迷于此,你们是国家的未来,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自己的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做一定的贡献……。”在交流快结束是馆长这样说道。

图为团队与汶川博物馆馆长交流场景 通讯员 王敏 提供

图为团队与汶川博物馆馆长交流场景 通讯员 王敏 提供

在与馆长结束交流后,团队成员正式开始参观汶川博物馆。据悉,汶川博物馆建馆并不久远,是震后为了帮助汶川人民深入了了解了汶川的辉煌历史和羌族文化,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怀,同时铭记地震时对口支援省市——广东人民的深情大爱,提升汶川的城市形象,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建立起来的。

汶川博物馆一楼是汶川当地人民生活的图片展,图片将当地的人文风情都一一呈现,肃静文物,山村美景,建筑文化,民族特色等等;二楼总共展示了穿越6000年,古羌家园,城镇足迹,红色汶川,羌族文化五个主题。姜维城遗址出土的彩陶残件,在石棺葬中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双耳罐等珍贵文物,足以说明这个不屈的民族与中国历史的共振与碰撞;三楼展出的则是广东援建汶川的成果,美好与败落相互碰撞,呈现出了不一样的不屈不挠的力量。

自热灾害虽可怕,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众志成诚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的伟大壮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

图为广东援建汶川的成果对比图展览 通讯员 王敏 提供

图为广东援建汶川的成果对比图展览 通讯员 王敏 提供

 

钟楼遗址——今昔对比显发展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县阿坝师专美术系钟楼的大钟停止了摆动,时间永远的定格于此。她凝固时间,见证灾难,是中国汶川大地震标志性场所,是汶川地震最著名的意象之——钟楼地震遗址。团队来道这里,望着钟楼倾斜的身体,破碎的面孔,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已经感受到了地震来临时山崩地裂的场景。

时过境迁,地震后的汶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新的具有羌族民族文化特色特色县城依旧坐落在岷江两岸,房屋建筑具有,街道宽阔平坦,百姓其乐融融,唯一不变的只有那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钟楼,不倒的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是勇于拼搏的决心,是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钟楼的现状和全新的汶川县城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年光阴,谱写汶川华丽新篇章,这十年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得更加自在、悠闲与满足。汶川,明天会更好!

图为钟楼地震遗址钟楼现状图 通讯员 王敏 提供

图为钟楼地震遗址钟楼现状图 通讯员 王敏 提供

编辑:孙玮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