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生“三下乡”赴当涂 寻访最后的紫铜匠

 时间:2018-07-13 20:44:25来源:中国青年网

7月8日,湖北大学“守艺”实践团队来到安徽当涂县,寻访这座古城最后的紫铜匠,也是“太平府铜壶制造技艺”的唯一传承人——张恒兴。

千锤百炼 铸“火烧心”之极品

当涂县制作紫铜壶起源于唐中期,朱元璋自采石渡江取太平府而得名,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因其是手工造就的铜壶,纯度高,且用来烧水无异味、口感好,文化实用价值兼备,2007年入选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平府铜壶种类繁多,其中尤以“火烧心”为极品。据张恒兴介绍,“火烧心”其内部是中空的,使用时要将水从一侧小口注入外面两层铁皮围成的空间内,中空地方烧木柴,因此制作工艺极其复杂考究。制作过程中需将七、八厘米厚的铜板捶打成千上万次打成不足三毫米的薄铜片,对工匠的技艺要求十分严苛,至少需要上十年的磨炼才可完成。

“打紫铜壶也是一门绝活,紫铜纯度高,质地偏软,要敲出3毫米厚的铜壶壁,只有将十多张铜板叠在一起,慢慢敲打。一次打一套铜壶共十六把,一溜摆在铺子里,亮灿灿,好看得很!”说起打铜壶,张恒兴老人的脸上充满了神气。

如今老人由于身体原因已经很久不做了,但制作的方法和过程依旧深深的刻在脑海里,家里还留下的唯一一只极品“火烧心”,那是他最中意的宝贝。

图为张恒兴与实践队员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慧慧 提供

矢志不渝 守铜壶余辉

张恒兴出生于铜壶世家,13岁开始随父学艺,今年已经76岁了。曾经老人打造一只铜壶需要4天,但不幸的是,2009年的一场大病导致身体半边瘫痪,已经无法再继续制造如此耗费精力的紫铜壶了,几个徒弟也因为现实问题纷纷转了行,但这并没有阻挡他心中对于铜壶的执着。

为了不让仅存的二十几只铜壶氧化产生铜锈,张恒兴将这些铜壶纷纷放进了橱窗,一排一排整齐有序地封存起来,小心翼翼保护着。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将家里的店面改造成一间展馆供人参观,陆陆续续有一些人从全国各地赶来想要高价购买铜壶,但都被老人拒绝了。“这些铜壶卖一个就少一个了,不能卖……”老人指着玻璃橱窗里的铜壶,眼里闪过一丝忧虑。

据了解,张恒兴老人每天都会坐在店铺门口看着他的“孩子”,一坐就是一下午,他说他想让这些铜壶就金灿灿的留在那里,就好像永远不会历经岁月的侵蚀。

心怀希望 寻后继之人

现在张恒兴老人的身体虽然还算硬朗,说话时眉宇之间仍然保留着匠人的独特气质,但毕竟大不如从前,他希望趁他还有余力,能够将铜壶技艺传承下去,而不是仅仅是停留在展览馆中的纪念品。

由于这种技艺需要学习至少三至五年才可出师,一方面老人只能通过口述教授,另一方面学习这一技艺不能很快地盈利,再加上缺少资金支持,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合适的传承人。但张恒兴仍然心怀希望,他经常与政府文化部门进行沟通,同时自己钻研先进技术加以借鉴,希望能够帮助铜壶顺利的传承下去。

编辑:孙玮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