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68年前,高唱雄壮有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千千万万的青年志愿军为捍卫祖国安全,纷纷奔赴异乡战场。近日,华东交通大学“三下乡”队伍纷纷赶赴各地,与老兵一起重温那段峥嵘岁月,聆听一堂堂“别开生面”的红色思政课。
小小站台,大大责任
22岁参军,25岁退伍,91岁的余于仁是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三都镇的一名抗美援朝老兵。身处后勤部队的他每天要做的,就是在鸭绿江畔的小小的站台上,为前线士兵提供物资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
从三都镇到九江,再从九江到鸭绿江,作为独生子的余于仁不顾众人反对,不畏路途艰辛,毅然奔赴前线战场,以实现自己的“报国梦”。上级领导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把他调到相对安全的后勤部队,但余于仁并未气馁,在“后勤战场”上坚持站好每一班岗。
余于仁为同学们讲述自己从军的心路历程
“我们一个月有五分钱的补贴,三套衣服,两个月一条毛巾,一双皮鞋,一双解放军鞋……”谈到军中岁月,余于仁滔滔不绝,“当年我们队伍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河北的、辽宁的、湖北的……我们偶尔会看电影,还会一起打篮球。六十多年过去了,记忆犹新。”
“这是我的责任,我要对群众负责,让他们能吃饱饭,过得幸福。”退伍之后的余于仁转业到粮食部门,在这一行业工作16余年。“为人民服务”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和余爷爷的交谈让我受益匪浅,责任无论大小,都是军人应尽全力履行的职责。未来之路,必当责任先行。”该校信息学院“三下乡”团队国防生李璞岑表示。
“枪杆子”的“笔尖”一生
今年86岁的老兵黄艳山,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成为当地乡镇的大队会计。7月8日,华东交大世纪英才11期一班学员来到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五祖镇白羊社区,为老兵送上慰问与祝福。
从拿“枪杆子”变成拿“笔杆子”, 黄艳山始终保持在部队养成的忠厚老实、正直勇敢的品格。改革开放后,黄艳山又一次远走他乡,在江西九江担任企业会计一职。黄艳山始终以高度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在后来10余年的工作中从未有过差错。
黄艳山老人(右一)与妻子李婉英的合影
“当时我刚满20岁,在抗美援朝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候,我做出了值得一生骄傲的决定——成为中国青年志愿军。”黄艳山告诉记者,自己是家中长子,但自出生起便一直待在家乡,去过最远的地方是黄梅县县城。而奔赴朝鲜、出国征战,无疑是黄艳山最“大胆”的举动。
尽管大半的时间都在外奔波,黄艳山老人和邻居的关系却亲睦友好。“黄艳山老人做人做事都特别实在,特别正直友善,大家都很认可他。”白羊社区村委会副主任程保军说道。
一年90场战争,青春与战火并行
“那个时候,我们唯一的想法就是为国争光,为祖国人民的安全以及世界的和平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张友来绘声绘色的描述里,该校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团队对战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那个年代,越南战争随时都有波及中国的可能。张友来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在装备缺失、蛇虫众多、气候湿热的环境里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一年内参加战斗超过90场。即使在退伍48年后,他也依旧不改军中站姿,身体笔挺,展现军人应有的“风范”。
实践团与老党员交谈
立功证、徽章、勋章、八一纪念章……这些都是老人最宝贵的财产。张友来激动地与到访的大学生展示纪念品。“这个勋章还是胡志明亲手颁给我的。”张友来的眉眼洋溢着光荣与自豪,激动地戴上勋章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1967年7月30日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天,在敌军飞机的狂轰乱炸中,我们县里牺牲了五个人,有两个战友就在我的面前牺牲了。”讲到这里,张友来热泪盈眶:“我们那个年代,国家还未安定,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也不高。而现在,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都不断丰富起来,你们一定要记得‘饮水思源’啊!”殷殷教诲久久回荡在青年学子的心间。
编辑:孙玮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