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高校都迎来各自的毕业典礼。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2018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孟繁华对所有毕业生说:“你们用努力和激情书写了奋进的学习时光,用梦想和坚持锻造了辉煌的学习时光,我为你们的成长、成才由衷地感到高兴和喜悦!”同时,孟繁华从“担当”、“修为”、“学识”、“仁爱”四点着力,勉励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做好从“学生”到“先生”的准备。以下为孟繁华校长讲话全文:
从学生到先生
孟繁华校长在首都师范大学2018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来宾、校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首都师范大学2018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和全体师生向圆满完成学业的所有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养育你们的父母、悉心教导你们的老师以及所有帮助你们成长成才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我也要感谢为大家提供教学支持所有的职工,他们中有彻夜不眠保护校园安全的保安,有天还不亮就开始打扫卫生的保洁员,还有我们经常提意见,而实际上他们已经尽心尽力的大师傅们,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们。
同学们,你们怀着青春的激情与梦想,选择在首都师范大学度过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几年来,你们参与、见证了学校的快速发展,白杨树下、课堂中、图书馆里、运动场上,美丽的校园处处留下你们精彩的校园故事。前些天,我与12位毕业生代表校园漫步,他们中有勤奋学习读书最多的学霸,有学以致用的创新创业项目创始人,有即将回到边疆教书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到边疆支教的志愿者,还有即将到海外名校深造的科研好苗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谈到:“在学校的美好时光,让我发现了更好的自己。”我听了倍感欣慰。你们开始探索更大的世界,开始学习独立做出人生重要的选择,你们用努力和激情书写了奋进的学习时光,用梦想和坚持锻造了辉煌的学习时光,我为你们的成长、成才由衷地感到高兴和喜悦!
怀揣着毕业证书,同学们即将由“学生”成为“先生”。“先生”这个称谓有多重含义,男同学走在街上会被称为“先生”;男同学结婚了,夫人会称你为“先生”;因为你的卓越,不管男女性别,也会被尊称为“先生”,比如我们说:宋庆龄先生、杨绛先生;而最常用的一种理解,是老师,“为学为师”的“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者,人之模范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先生”。“先生”二字听起来的亲近且大气,可以俯身耕耘,也可以仰望星空。同学们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不管今后你当不当老师,都要有先生的胸怀,先生的风骨。离别在即,我想与同学们谈谈“先生”,与大家共勉。
先生是“担当”。“先生”承载着家庭和民族沉甸甸的期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从个体而言,教育使人成为人,我们当中有谁不是教育的产物呢?教育改变命运,“先生”就是那个改变学生命运的人。能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来,能帮助学生成长,培育人、教化人、发展人、成就人,善莫大焉。从民族而言,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就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这是“先生”桃李满天下的由衷喜悦,也是中华民族“梦之队”筑梦人的豪情壮志。习近平总书记说,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一个人的青春是平庸无奇还是璀璨夺目,“担当”堪称关键变量。有担当的人,就如鲁迅所说,“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即使处于痛苦、困厄之中,也能潜心积蓄站起来的力量。中华民族的未来,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先生”勇于担当的使命和责任,我希望首师大的毕业生可以谱写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先生是“修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古人所讲的人生三境界。作为先生,就需要率先垂范,不仅有“学识”,更加要有“修为”。“修为”是理想和境界,“修为”是胸怀和格局,“修为”是品格和操守。如果你立志成为先生,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更高的道德操守标准。今天,坐在你们中间的,有携笔从戎,在2017年西南边境对峙形势最严峻的时刻,驻守在海拔4300米的边境线,保卫祖国安全的退役士兵;也有在陌生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伸出援手却不留姓名的同学。他们用行动诠释了首都师大学子深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更加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句话,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用自己的“修为”诠释理想,以高尚儒雅的人格魅力赢得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人们的心中,真正成为总书记所说的塑造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先生是“学识”。一定意义上,“先生”就是知识分子的别称。我们身处变革的新时代,面对新变化、新事物,更需要扎实的“学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时代,社会需要具备灵活性、适应性、自主性、合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成为终身学习者,我们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要像总书记所期许的那样,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如果你是作为老师的先生,那就应该用一辈子备一堂课,为了给学生知识的亮光,老师要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要记住,教师不是“育分”而是“育人”,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如果你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先生,就应该像在座的一位同学那样,他在实验室的两年时间里进行了400多次尝试实验,失败300多次坚忍不拔,终获成功。如果你将来从事艺术类工作,就要以崇德尚艺的精神,研发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争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先生是“仁爱”。“仁者爱人”,“先生”必定是“仁者”。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些感之于心、发之于口的心语,让一代又一代人怦然心动,这是为人师者的大爱和仁爱,这是他们如梦如歌的人生。有的同学从事教师职业,最重要的就是秉持仁爱之心。我们不是要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要去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从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有的同学会从事科研、文学创作、管理、新闻,法律、工程技术、艺术等工作,同样,首先要建立的心理状态就是热爱,惟有如此,你才能把对工作的热爱倾注到你的服务和管理的对象中,这是所有有重大成就者最宝贵的经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毕业歌》中那句充满激情的歌词:“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你们即将离开美丽的首都师大,但校园里,你们的脚印还在,你们的笑声还在,你们的朗朗读书声还在,你们的老师和同学还在。无论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母校都在注视着你们,牵挂着你们,陪伴着你们,祝福着你们,祝福你们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祝福你们一帆风顺、鹏程万里!
祝福各位同学,祝福各位“先生”!
谢谢!
编辑:夏章鹏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