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北京现代与沧州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基地揭牌,再次引起外界对北京现代教育公益事业的关注。十四年来,北京现代 “车教助学” 公益活动已成为其助力国内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品牌项目。在该公益项目的支持下,2016年北京现代向沧州技术类院校捐赠实验车10余台。此次校企联合,北京现代大厂工匠赵耕、常锋为技术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自动化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维修方面的精彩课程,为北京现代“车教助学”公益活动注入了新的内涵,标志着北京现代开放的内外人才培养模式已日趋成熟。
校企合作树业界典范 人才为本助产业腾飞
关注职业人才教育的“车教助学”公益项目,是北京现代“成长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该项目已累计向全国各地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学校捐赠整车544辆、发动机1113台以及上千套汽车部件,总价值达9500余万元。2009年北京现代启动的“北京现代班”校企合作项目,参与合作院校23所,覆盖17个省份,培养汽车专业人才3650余人。
此次与沧州技师学院的合作,是北京现代“车教助学”公益项目的一次重要探索。立足沧州,北京现代将为沧州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京津冀协同战略向纵深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为京津冀协同一体化战略下,首都企业落户河北的最高质量、最大体量的产业协同项目,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已于2016年正式投产,其首款产品悦纳月销量突破2万台,已累计创税数亿元,带动当地就业近2000人。除了直接经济效益外,北京现代沧州工厂与北汽集团黄骅基地的强势崛起,为沧州地区打造千亿元级汽车产业集群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迈向千亿级产业的道路上,培养高、精、尖汽车专业人才的尤为关键。此次校企合作基地的落成,仅仅是北京现代助力沧州地区汽车人才发展的第一步。据北京现代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在技术、设备、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并探索更加开放的合作模式,为沧州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提升沧州地区职业教育水平,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依托该汽车人才输出基地,北京现代人才培养的优秀基因,将源源不断的注入沧州汽车职业教育资源之中,为沧州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
内外结合促职业发展 大厂工匠育一流人才
员工的不断进步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原动力。自成立之日起,北京现代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确立了“V”字型管理职务通道和专业技能通道。在这个“V”人才通道上,北京现代设立了四个级别:通用人才,即新入职员工和业务担当组长;骨干人才,即业务主管、班长、系长和技师;关键人才,即科长和高级技师;核心人才,即部长、副总和首席技师。企业可以根据员工自身的特点,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畅通的渠道和多样化的学习培训体系。
据了解,作为北京现代京外第一家分公司,北京现代沧州工厂于去年9月,发布了“T立方”人才战略规划,逐步实现了北京现代人才培养的“本土化”。这一规划以着力打造T字型蓝领、白领、管理者三个维度的人才梯队为目标。T的“竖”代表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横”代表通览各方面业务,完善业务交往能力,通过开展新任基层管理者竞聘项目、各类技能竞赛、业务知识培训、海外技能培训、新任科长述职等一系列措施方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态系统。
北京现代作为汽车领域创新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主体,其卓越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提供非常好的资源和环境,诞生了像王志伟、赵耕、常锋这样的大厂工匠;通过“特聘讲师”这种校企合作的新方式,一方面可以将新产品技术的相关知识教授给职业学院的师生们,时刻更新现有的理论知识结构,同时可以使师生更加了解企业生产情况,熟知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
无论是企业内部对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视,还是依托“车教助学”等公益项目对汽车行业人才职业培养的助力,都体现了北京现代“培养汽车行业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赵耕和常锋,除了深厚专业知识值得学习外,他们在北京现代的成长经历,对每一个有梦想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正如沧州技师学院师生所言,北京现代的开展的一系列“校企合作”的活动,正促使国内职业教育的目标从“以就业为导向”向“学习工匠之道,培养工匠型人才”转型。
北京现代由内而外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孕育出像王志伟、赵耕、常锋这样笃志创新的高级人才,更将这种优秀的人才观融入校企合作之中。未来,北京现代将以培养“高素质工匠型人才“为己任,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国内职业教育的进步,提供硬件支持和人才保障。
编辑:gch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