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街头首现“分享冰箱”食品免费提供给需要的人

 时间:2016-10-13 19:18:39来源:泉州网

核心提示

泉州首台“分享冰箱”现身鲤城区南俊新街执节巷巷内牛肉馆门口,附近的饭店和居民都可以将自家富余且完好的食物放入冰箱中,冰箱24小时开放,有需要的人可以随时免费拿取。这台冰箱是如何运作的?冰箱里的食品安全又该如何保证?记者昨日进行了实地探访。□泉州网记者 吴志明 文

“分享冰箱”为何设置?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分享爱心的力量

昨日下午,记者在南俊新街执节巷看到了这台“分享冰箱”,它放置在巷内牛肉馆店门外左侧。冰箱内的食物比较少,目前里面只有几包饼干,还有一些米饭和牛排。冰箱旁边有一个玻璃灯箱广告,写着“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并做了注释:“要知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吃不下且依旧完好的食物,被丢进垃圾桶,却送不到需要的人手中,分享冰箱,分享爱心的力量。”

为什么会设置一台“分享冰箱”?巷内牛肉馆工作人员吴永星告诉记者,牛肉馆运营近一年,“为了保证新鲜,餐馆每天都要扔掉部分食材,周围饭店也有这样的情况。”这里面除了部分主食外,还有大量未加工的配菜,倒掉太可惜,可是放着第二天再用又不新鲜。巷内牛肉馆负责人阿源表示,平日里经常看到有些流浪人员到垃圾桶里找吃的,有些东西都已腐烂变质,看了让人觉得心酸。后来听朋友说国外现在流行“分享冰箱”,他们感觉这个做法不错,既拒绝浪费,又可以帮到真正有需要的人,也算是回馈社会的一种义举吧。

想法很快变成了现实。“冰箱将24小时使用,即使我们下班了它也不会断电,更不会上锁,任何人都可以拿走食物。”吴永星表示,有朋友担心有人会将冰箱拖走或者弄坏,“但是我们相信这样的情况不会出现。”

“分享”理念如何延续?

有人存放也有人拿取,这种做法才能运转下去

会有人来拿取食物吗?“没人知道就没人来拿,所以我们最近也在网上、周边号召了一下。”吴永星透露,他们之前在朋友圈发布了这个消息,很多朋友和顾客都积极响应,有的人赞叹“泉州有温度”,有的人表示这是“爱心的传递,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看到这么多支持的声音,尽管要多支付电费,多花时间管理,他们觉得设立这样的冰箱还是非常值得的。由于力量有限,他们向周围的居民及饭店发出了倡议,将他们多余的食物也放置在这个冰箱里。

“我们倡议大家可以将剩余的、新鲜的食物放在这一爱心冰箱里,也希望泉州能设立更多这样的爱心冰箱,不浪费粮食。”吴永星认为,要将这个“共享冰箱”的理念传播出去,有人存放,也有人拿取,才能让这个做法继续运转下去。

食品安全如何保证?

餐馆安排员工管理,食药监局派人监督指导

如何保证冰箱内的食物没有腐坏呢?吴永星表示,他们会把剩余的、依旧完好的米饭、牛肉做卫生处理,用干净的饭盒存放,贴上标签,标明食用期限。餐馆每天安排员工负责管理冰箱,超过两天没被取走的将被清理掉,“我们会仔细查看包装是否整洁,避免拿取的人吃到过期、变质的食物。”

阿源介绍说,他们在“分享冰箱”的广告牌上列出了存放食物的标准:不放生肉、生鱼或生蛋,熟食必须是当天的,而且得用干净的饭盒盛放。包装类食物必须有生产日期标注。阿源表示,管理冰箱的工作需要人员长年累月的执行,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成为轮值整理“分享冰箱”的义工。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表示,分享冰箱内的食品是无偿提供,不属于经营行为,但商家也应负起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食品安全无小事,昨日下午鲤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的工作人员已前往现场,就食品存放、标签标识、日常管理等相关制度的落实进行现场监督指导。

鲤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分享冰箱虽然是公益行为,但若储存不当还是会存在安全隐患。他们对商家储存食品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分层分区,品种要适当,对生熟食品要进行隔离存放。其次要对食品的储存时间进行控制。存放酸奶、冰淇淋等对储存温度有要求的食品时应按照相应温度标准进行储存。还应该在显眼位置对食品的保质期进行公示、提醒。同时还应该对储存的食品品种进行筛选,凉菜、生食水产品等高风险食品不宜放入。还应该安排人员对冰箱内的过期食品进行清理。此外还应该在显眼位置贴上温馨提示,提醒市民拿取冰箱内的食品后应及时关闭冰箱门。

编辑:郭建家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