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南省新宁县崀山镇石田村村民刘锋来说,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黄金周特别忙碌。“景区里的游客比往年增加了不少,需要清理的垃圾自然也多了。”刘锋所说的“景区”,就是他从小生长的崀山,他在这里做清洁工已经6年了。
由于地处偏僻的湘桂边境,崀山虽然拥有与广东丹霞山相媲美的完整丹霞地貌,却一直很少为外人所知。相反,因为交通不便、各种资源相对缺乏,这个3万人的小镇,截至2014年,被核定为贫困人口的就有7000余人。
为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近年来新宁县提出了建设湖南旅游产业南大门的战略定位。按照这一目标,崀山镇将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同步推进,经过数年发展,今年8月,崀山景区被评为国家级5A景区。
随着这片与“浪漫”的“浪”同音的群山知名度越来越高,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精准扶贫工作也有序展开。对许多像刘锋一样的崀山人来说,依靠身后这些造型各异的山石脱贫甚至致富,似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景区就业:家门前觅活计
崀山景区里的山峰,很多都是集高、陡、深、长于一体。大自然在创造出美景的同时,也给景区管理带来了难题:奇峰之上,落入悬崖峭壁的凹凸处和植物中的垃圾,应该怎么清理?
景区管理部门决定聘请有“特殊技能”的清洁工,刘锋就是其中一名。
因为以前常在周边深山和悬崖绝壁上攀爬采药,刘锋在当地有“蜘蛛人”之称。2010年8月起,他开始把这项技能运用到了景区垃圾清理上。每天早上8点,刘锋便与两个帮手一起,沿着景区的游道,寻觅散落在悬崖上的垃圾。一旦发现目标,两位助手负责把随身携带的绳索固定在栈道上,再悬空抛下,刘锋则抓着绳索往下移动到垃圾所在的位置,将空饮料瓶、食品包装袋或者纸屑捡起放进腰间的蛇皮袋后,再在助手的帮助下攀爬回栈道。每一个工作日,这样的“特技表演”,他都要重复很多次。
随着近年来到崀山游览的人越来越多,景区的垃圾也日益增多,刘锋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今年国庆黄金周,每天从早到晚,他不是悬在半空中捡垃圾,就是穿梭在景区内找垃圾,连午饭都是由其他同事送上山来。
在崀山景区得到系统开发之前,刘锋在当地很难找到合适的活计,家里经济压力也比较大,虽然现在每天风吹日晒,又面临一定的危险,但他很珍惜这份工作:“能够在景区里就业,既可以有每月1000多元的固定收入,又可以照顾孩子,真的很方便。”
随着崀山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像刘锋一样通过旅游就业的崀山人也越来越多。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包括保洁、安保、船工、护林员等职务在内,崀山镇旅游从业人员已近800人。
土地流转:荒地变花海
除了直接安排镇上人口在崀山主景区就业,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其他第三产业也是崀山镇精准扶贫的一大举措。位于崀笏村的“崀山花海”就是土地流转的一个典型。
9月末的花地里,开放着大量格桑花、百日草。环顾了一圈这片占地180亩的花海,崀笏村村委会主任何烈锦很是感慨:没想到荒地还能发挥出这样的用途。
由于临近夫夷江,崀笏村有580亩土地几乎每年夏天都深受水淹之困,时间长了,这些土地大多被荒废,很多甚至已经沙化,不宜再做农田,大大影响了以种地为生的农民的经济收入。何烈锦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全村共有贫困户57户,贫困人口182人。
为了帮助村民增收脱贫,今年初,崀笏村与广东省深圳市一家农业公司达成协议,崀笏村村民以每年每亩690元的价格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公司用作观赏花卉种植,公司则要保证花海所需的80%的劳动力为本村农民。“这样农民既可以有土地流转费,又能到花地做工赚钱。”何烈锦说。
住在离崀山花海不远处的村民李修谊很快感受到了变化。60岁的李修谊一直是村里的五保户。随着“花海”的开发,身有残疾的他获得了从事除草、疏通排水管道等轻体力劳动的机会。一季花期,李修谊兄妹就获得了1.2万元的收入,“这在过去,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
产业发展:治病“仙草”也致富
崀山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地质条件,非常适宜铁皮石斛的生长。“以前常听老医生说,铁皮石斛可以治好多病,但也很神奇,它只长在石头上、古树上,却不长在土里。”新宁县崀山镇石田村三组的何太平告诉记者,从小他就对铁皮石斛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2015年,已在外从事建筑业多年的何太平,听说崀山旅游业快速发展,生出了借此种植铁皮石斛的念头。很快,他结束了手头的工作,回乡投资180万元人工培育铁皮石斛。如今,他的20个大棚已初见规模,接下来准备把苗移植到山上,让它自然生长,再有两三年,这“仙草”就可给他带来可观的效益。
而在崀山脚下,75岁的老人何烈熙已抢先一步尝到了种植铁皮石斛的甜头。他自家院落后的坡地上种植的300平方米的铁皮石斛,从摸索期到成熟期,用了将近2年时间。如今,这些已进入收获期的“仙草”每年能给他带来将近4万元的纯收入。
“旅游扶贫带来了连锁效应,不仅贫困人口减少了,村民的思想观念也更新了,资源资产激活了,乡村环境也变美了。”崀山镇党委副书记伍卫平说。
编辑:郭建家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