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传承2025”湖北行科学家精神报告会在潜江中学举行。(湖北日报通讯员 张芷龙 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靠搭便车实现发展,只有自己才靠得住。”4月1日,“传承2025”湖北行科学家精神报告会现场,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之女黄峻以《我的父亲黄旭华》为题,与潜江中学学生分享黄旭华院士为祖国深潜的传奇事迹。
2月6日,黄旭华院士在武汉因病去世,享年99岁。“我父亲完整地见证了中国核潜艇充满激情、极为艰辛的奋斗史。在我国核潜艇研制历程中,从第一天开始到现在,他是唯一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研制岗位的人。”黄峻全面介绍了黄旭华院士一生为我国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我的父亲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人生经历过无数惊涛骇浪,也许有很多事情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在外人眼里父亲是一位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的慈祥长者,但我们心中清楚地知道,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黄峻这样评价父亲。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从1958年到1988年,这是一场长达30年的“水下长征”。因为工作保密,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30年。在黄峻的记忆里,父亲总是神秘消失,回家就是“出差”,有时候还跟父亲开玩笑,“爸爸,你又回家来出差了?”面对女儿的调侃,老父亲常常有口难言。
2016年,92岁的黄旭华从岗位上离休。黄峻满心欢喜,原以为父亲忙活了一辈子,终于可以休息了,好好陪陪家人。但没想到离休第二天,父亲就准时出门,拄着拐杖去了单位。直到最后一次入院治疗前两天,黄旭华院士还在办公室工作。
在互动环节,有学生问黄峻:“黄旭华院士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是父亲给出的答案!”黄峻的回答引发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黄旭华院士的送别仪式上,一位来自江西上饶万年县的中学老师送来鲜花,并且留下一张卡片,这样写道:“我也想给孩子种下一颗用知识报效祖国的种子。借您的光,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期望。”
“父亲虽然已经离去,但我感到他一直在我的身边,因为无处不看到,无处不听到。”黄峻说,父亲对年轻人的嘱托,要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听党话、跟党走,有信仰、有理想、有本领,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父亲说:‘我没有什么人生格言或座右铭,但是有两点要求约束我又激励我。在科学技术领域里,要敢于质疑、不断求新、敢于担当,要与时俱进、永不知足;在个人得失上,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要与世无争、知足常乐。’”台上,黄峻动情讲述了黄旭华院士不平凡的一生。
台下,300余名师生沉浸其中,再次感受何为科学家,何为科学家精神。“聆听这场宣讲,让我真实地感受到科学家并不神秘,科学家精神并非遥不可及。”潜江中学学生罗紫月说,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楷模,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本次活动以“传承在湖北 清明忆大师”为主题,还邀请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核武器专家于敏、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等科学家后人、友人,走进潜江12所学校,开启科学家精神校园巡讲之旅,旨在通过讲述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为国奉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孙华 涂小维 刘琼艳)
编辑:卜元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