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文化,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非遗,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9月24日,从西宁市驱车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后头沟村,一座高大古朴的木雕大门门楣上“后头沟村”几个大字分外醒目。
“奋进路上感党恩,凝心聚力谱新篇。”五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云指着大门上的楹联说,这个村属易地搬迁村,与以前的老村落相比,现在不仅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高,而且已走上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发展区域经济的快车道。
360截图20241014082317379
老匠人带新学徒雕花。 费发燊 摄
步入绿水青山“装饰”的村子,鲜艳的五星红旗、古朴的木雕大门、整洁的农户院落、平整的硬化道路、崭新的休闲长廊映入眼帘,这一切无不彰显着村民的幸福生活。
循着“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我们来到村里的木轩加工厂。车间内各类刨木机、木工雕刻机等一应俱全,工人师傅热火朝天地赶制订单。另一边,一名老师傅正在教徒弟如何选料、刨树皮以及切割、开槽、油漆、雕刻等非遗技艺。
“花朵雕刻要圆润饱满”“线条要平滑,不能凹凸不平”……老师傅耐心细致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徒弟。
“以木为纸、以刀代笔。”说话间,一朵朵惟妙惟肖的花朵、扇子、枝条等,在非遗传承人手中悄然绽放,尽显木雕技艺的独特文化魅力。
正在雕刻作业的村民杨庆春说:“每天来木轩加工厂打工一天能挣200元,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既解决了就业,又顾得上家庭,还在学习木雕技艺中传承弘扬了非遗文化。”
“过去我们村道路交通不便,产业项目匮乏,没有想法、没有思路,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年轻人不愿意留在村里。现在好了,自从搬迁到新村后,在党委政府带领和驻村工作队帮扶下,利用50万扶贫资金撬动村级木工产业,鼓励村致富带头人薛兴熬自筹资金90余万元,购置了全自动木雕机等设备,修建了木轩加工厂,既传承祖传的木轩技艺,又发展壮大了经济。”后头沟村党支部书记向相吉元介绍。
薛兴熬18岁起跟着村里的一位老木匠学习,经历了6年的学徒生涯,才学会了木轩这门非遗技艺。从一开始的农房建设到藏式家具制作、高档木质门定做,再到现在的承接文化长廊、休闲六角亭项目,一件件做工精美的木雕产品,无不体现出一代匠人的匠心传承。
现如今,后头沟村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争取、整合项目资金600万元,打造木轩加工项目二期,并主动在文化创新上下功夫,开始了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把废弃物“变废为宝”,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用“匠心+科技”让木轩经济更出彩。
“二期建成后,在村党支部支持帮助下,我们依托木轩加工完备产业链,围绕绿色环保发展,科学谋划,大胆创新,多地走访调研,引进2条环保生物质颗粒生产线,分别为生物质颗粒生产和木板加工,项目自今年4月份投产以来,已生产生物质颗粒3000余吨,目前,工人正在加班加点生产,保质保量为客户提供产品。”薛兴熬介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五峰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出发点,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着力点,把传承传统技艺作为落脚点,按照“做活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群众”的发展思路,通过“支部引领+能人带动+公司运作+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模式,深挖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采取“老带新”的模式,秉承民间木轩加工技艺,传承木工非遗文化,培养木业工匠人才,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实现后头沟村集体经济年创收15万元,传承创新非遗文化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据五峰镇党委书记李洪苹介绍,后头沟村的崛起,是五峰镇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有效示范,折射出党建引领发展、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改变发展的基层实践,展现了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谱写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崭新篇章。
而今,五峰镇立足民俗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厚植产业发展优势,“落子”布局特色产业,蓄力赋能谋发展,新兴产业建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推动党建与产业同频共振,聚力打造出五峰舞狮、铁艺加工、果蔬采摘、红色教育、传统木轩、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等“一村一品”产业矩阵,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经济碰撞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火花”。
编辑:卜元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