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期,遭遇了“硬骨头”“钉子户”等深层次问题。同时,内生资源也挖掘得差不多了,遭遇到上啥扶贫项目好的新问题。一些地方产业扶贫盲目,看到周边县乡靠某个项目脱贫致富了,便不考虑自身特点,一拥而上,既浪费了扶贫资金,也贻误了脱贫战机。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增收,这就需要算好时间账、经济账。
产业扶贫必然要投资,投多少、能增收多少,需要一本明白账。然而,一些地方产业扶贫资金没有用到刀刃上。比如,不考察市场供需,连片搞大棚蔬菜,结果造成大白菜滞销,扶贫资金用出去不少,大白菜却卖出名副其实的“白菜价”,严重打击了贫困户产业扶贫的积极性。
扶贫项目出现糊涂的经济账、混乱的时间账,根本原因还是扭曲的政绩观。一些扶贫干部认为,大家都在搞产业扶贫,如果自己无动于衷,就显得不作为,于是“赶时髦”盲目上项目;一些地方扶贫项目不讲短平快,却竞相比高大上,甚至拼血本,认为扶贫项目要大才显眼。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
实化于心,必落于行。扶贫项目要调好“精度表”,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既要符合地方实情,又要具有科学性。这就需要扶贫干部始终立足于“实”,全力抓实,狠抓落实。同时,要对盲目上扶贫项目的相关领导进行追责,倒逼其多上“时令蔬菜”,而不是“过时蔬菜”,防止上扶贫项目成了“捡进篮子都是菜”。如此,才能以扶贫项目撬动脱贫杠杆更加精准。(李长安)
编辑:郭建家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