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名社工托起“幸福南京”

 时间:2024-06-03 21:58:31来源:江苏文明网

南京让社区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冲上热搜——雨花台区公开招聘98名专职社区工作者,引来1.2万余人报名,大多是本科及以上学历,报录比超过122∶1。

南京社工,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重。此前南京发布基层治理“1+2”系列文件,持续优化薪酬激励、打通晋升通道,让社工有甜头、有劲头、有奔头。

两个多月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信号鲜明——社工是一门有望比肩老师、医生、警察的专业社会职业。

推进社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南京的努力成效明显。分布在全市1253个社区(村)的1.6万名社工,在业务得到提升、密切居民联系的同时,还拥有了前瞻性谋划思考能力。他们在链资源、解难题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仙林经验”等一批基层治理新范式。

去年底,南京第14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今年3月,鼓楼、雨花台两区入选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幸福家园行动,全省唯二。殊荣的背后,折射的是这座现代都市突出的社会治理效能。

千万人口都市的善治接力

在爱情湾生态公园,草坪上到处都是白色的小帐篷,还有手捧各式图书的亲子家庭。这个“六一”,建邺区双闸街道的孩子们在社区“过节”。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社区。对栖霞区仙林街道仙林新村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刘婷婷来说,一天的工作,往往从早上七八点第一通居民电话开始。邻里矛盾、地下室渗水、电路出现安全隐患……群众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她,她总是泡在网格里,“网格就是我们的办公室。”

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依托“五个一”工作法引导多元力量下沉一线,栖霞区历经10余年探索的“仙林经验”,被中央组织部誉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成为南京基层治理的一面旗帜。

刘婷婷的网格,是南京4万多条“毛细血管”之一。300余位常住居民,90多个出租户,是她最大的牵挂。“空中蛛网”实现杆线下地、老农贸市场铁皮棚拆除,仙林新村社区先后啃下29块“硬骨头”,曾经矛盾丛生的拆迁安置小区如今一团和气。

一座城市的韧性,就镌刻在离群众最近的街巷小区。作为实有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南京有老城街巷,有新城新区,还有美丽乡村,不同的城市形态和复杂的民生需求,意味着基层治理没有“万能钥匙”。

走进玄武区锁金村街道,锁金南路巷口“金陵幸福第一街”7个大字,在夏日晨曦中格外耀眼。1984年,南京首个有规划设计的社区在这里落成,城市由此迈出现代化治理的第一步。

40年后的今天,锁金村的居民楼已经老旧,但昔日辉煌依然可感可触。这里不仅有全国最早的社区服务品牌,“小巷总理”就是在锁三社区被叫响,成为基层“当家人”的代名词。2006年,锁金村在全省率先推出《和谐社区“幸福指数”评价准则》,以标准化文本来衡量居民的幸福感。12年后,街道完成江苏省地方标准——《街道社会管理与服务中心化模式》的制定,通过“五大中心”改革让治理更高效。

鼓楼区同样是全国最早开展社区建设的城区之一。1997年率先提出“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的理念,并于次年在全省首试“居委会改革”,先后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居民满意度为导向的街道考评机制”入选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

位于润江路1号的江东街道睿城社区,是鼓楼区硬件设施条件最好的社区之一。近7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用房内,公共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居家养老等载体一应俱全。

“硬设施是有了,但怎样做好软服务,让每一位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幸福,我们一直在探索。”睿城社区党委书记翁慧玲介绍,社区搭建“汇协商”平台,以“五社联动”为主线,把散落各处的专业资源“拉”到社区,转化成为民服务好帮手。围绕不同群体需求,社区培育引入33家社会组织,“不老爱情免费婚纱摄影”等项目深受欢迎,累计开展各类公益服务1000多场次,惠及2万余人。

事业编制“下沉”,社工“香”起来了

在南京做社工,有上升通道,有薪资保障,还有持续的充电赋能,工作干好了,就会有“交代”。

“相信只要有能力、有闯劲,就会有更好的待遇和生活。”2022年底,姚丽萍通过严格招录测评,成功考取事业编。当年的“自我打气”,在这一刻得以具象化。

14年前,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姚丽萍辞去了物业财务的“清闲”工作,选择到鼓楼区山西路社区当社工。到岗后的第一项工作是人口普查,她在一次次上门走访中感受到,社区工作是如此“直接”地面对群众。从半路出家的小白起步,后获得异地重用,进入“两委”班子,等到2016年再回到山西路社区时,她已是党委书记的身份。

6000多名居民、2000多户商家、9栋商务楼宇“挤”在0.33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此时的姚丽萍面对千条万线已然驾轻就熟。疫情期间,她对35个敞开式院落实现封闭化管理,相关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督导组肯定。上下联动省疾控中心等30家共建单位,她推动环境类、管理类等为民服务项目清单化认领。过硬的工作成绩,为她后来进入事业人员队伍大大加分。

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治理任务空前繁重,社会和政府对基层社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要身兼‘十八般武艺’,办了好多为民事,但是待遇一般,前途不明。”一名老社区书记回忆起当初直摇头,“一年还没到头,社工换了几拨。”

给盼头、送甜头、添劲头,南京大力规划社工职业发展路径。照“三岗十八级”建立岗位薪酬体系,按照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关专业水平等因素,让不同等级享受不同薪酬待遇,还规定了工资增长机制和岗位晋升机制。与此同时,市、区跨级下沉450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推动编制资源向街道、乡镇倾斜;还拿出公务员岗位面向社区书记定向招录,为社工发展搭建“专车道”。

刘林所在的沙洲街道金穗花园社区是保障房小区,租房人口近万人。因中介机构和二房东管理不规范,刚步入社区的青年群体防范意识较弱,近年来租赁纠纷频发。为此,刘林带着社区工作者们通过全面走访,摸清了主要中介机构和二房东底数及掌握的房源,整合社区党委、物业公司、房屋中介、律师、民警等力量,组建了租房治理联盟。调解租赁矛盾纠纷114件,满意率达98%。这是刘林向社区书记岗位交出的一份高分答卷。而通过公务员考试,他在人生的另一重要考场也顺利“过关上岸”。

各区、街也纷纷在实践中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导向。选拔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街道重要岗位或到国企任职;建立不合格社工刚性退出机制,倒逼一线社工珍惜岗位、积极作为。“干得好,晋升;干不好,走人。大家感觉公平,才能更有热情。”不少社区干部表示赞同。

激励效果很明显。2022年、2023年,南京先后完成两批203人事业编入编定级工作。2023年,面向年轻社区(村)书记(主任)定向招录公务员19名,上升渠道畅通了,队伍活力更足了。与2021年相比,全市社工2023年报考人数增加85.5%,离职人数减少67.7%。

在拉伸纵向的“晋升尺度”的同时,能不能丰富横向的“价值内涵”,也是各级党委需要考虑的。当更多社工意识到这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在价值认同中产生情感共鸣,带来的驱动力将不亚于一个“编制”。

从小受到生产队长爷爷的熏陶,12年前,尹捷带着为人民服务的心奔赴西善桥街道西善桥社区,“上来就负责对接城管、综治、12345,天天斗智斗勇,女的当男的用。”她恶补专业知识,啃下一堆“硬骨头”,也攒了一帮“铁粉”。去年底,南京市启动首届社区工作者宣传周。尹捷以油坊社区党委副书记的新角色参评南京市优秀社区工作者,老东家西善桥社区的叔叔阿姨们每天早晨7点为她拉票,最终不负众望。她在朋友圈有感而发——“这是温暖人心的事业”。

留住“水土不服”的年轻社工

毕业于公共关系专业,却在进社区后先被“扔”到幕府山上,去她认为“不会有人在”的林中小屋里做人口普查。2008年,顶着南京首批大学生社工光环进入社区的李凌璐,险些因“水土不服”而离开。

“那时候大学生社工很少见,但基本留不下来。”主城区一位老社区书记说。

这两年,随着社区服务功能增强、社会认可度提高,社工的稳定性、亲民性等优势显现出来,吸引着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当前社工的学历、年龄呈现出‘一升一降’的特征,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南京市城市基层治理学院书记周鹃看来,社工是服务群众的“第一主力”,是基层治理的“关键先生”。专业化不是唯学历化。怎样跟群众打交道?初来乍到的年轻社工常常“两眼一抹黑”。

2022年10月,南京市成立城市基层治理学院,聘请194名基层治理专家学者和实务部门专业人才,组建“师资库”“智囊团”,开设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素质拓展、实践观摩等领域241个课程专题,帮助新社工快速进入角色。一年多来,学院累计培训社区主任、骨干7000多人次。据调查测算,将一名新入职的“小白”社工培养成熟至少要3年,具备副职能力则要6—8年。

以实战为导向,区、街两级也开展了相应探索。鼓楼区小市街道社工成长营已连办9年,社区书记、新老社工之间“师徒结对”,高校教授、党校讲师、媒体记者助阵,授课内容包括社区治理、政策法规等宏观课程,以及舆情处置等社工实务,还有团建集训、心理关爱等趣味活动,覆盖一名社工成长成熟的全过程,累计开展系列活动百余场。

而在建邺区双闸街道,成立最早的社区也不足10年,一半以上是近3年刚挂牌。现实问题随之而来——约四成社工工作不满2年,且90后超过半数,而新城新区的业主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居多,社区服务与群众诉求如何无缝衔接? 5月24日,一场河西南第二届社区服务职业技能大赛给出了答案,通过以赛促学,全方位提升社工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该街道还启动党建“优+”人才培训计划,组织“星熠计划”社区“两委”培训班,举办“星火汇聚”社工职业技能大赛,着力打造一支讲政治、有情怀、善治理的社工队伍。

在社会工作部门成立后,社工的职业体系构建和专业化、规范化建设被提到了更高位置。鼓楼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吴蓉介绍,助力基层社工朝着职业体系上层跃升,该区系统开展专业职称培训。今年,该区有36名社工报考高级社工师,区内计划开设为期一天的小班培训,通过南京大学链接到苏州的一位高级社工培训师作辅导,同时邀请来自社会组织已经“上岸”的3位高级社工师作经验介绍,力争全区社工队伍中高级社工师“破零”。

“兼职”幕府山街道社会工作站站长的李凌璐,也把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带到了社区。救助一位拾荒老人、托底一位精神残疾老人、帮助一名学生走出厌学的抑郁情绪——以这三个典型案例为基础,她带领社工小伙伴们总结出一套为民服务的专业化流程和方案,为社区工作提供了模板和借鉴。

赋能带来火花,减负还在路上

社工人才的大量导入与快速成长,让基层治理不断擦出创新火花。

4月中旬,南京上下紧锣密鼓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专项整治时,位于老城的中央门街道新门口社区,却在筹备一场特殊的直播。95后社区党委副书记闫秋宇“下场”担任主持人,邀请了智能硬件企业唯捷豪科技负责人,在直播间与居民畅谈充电桩的安全使用问题。短短45分钟里,观看人数破千。社区还专门召集了60岁以上的“红马甲”们集中观看,教他们“解锁”新技能。

一场别开生面的庙会,让南京红庙街区成为“五一顶流”。这一想法来自玄武区新街口街道香铺营社区书记许艾芳。红庙集聚了近50家特色餐饮商户,早年因为街区“上宅下店”的格局,住户与店家过去常因油烟、噪声和停车等矛盾吵得不可开交。直到2018年红庙物业进驻,成立商户联盟,搭起沟通桥梁。这次庙会,社区提需求,企业给资金,物业派人手,商家送福利,群众出节目,多元治理资源在街巷里汇聚,活跃了小店经济,打响了“新企治”的“当头炮”。

此次中央下发的文件里,对提升“社工能力”笔墨浓重。在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处处长张国胜看来,这其中的关键,不仅是要通过加强培训等方式实现“增能”,还要厘清责权边界深化“减负”,努力让“小马健壮、大车适载”。

去年9月,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通知,就做好全市社区(村)“两本台账”“三张清单”工作展开部署,要求在全市范围内规范建立社区(村)党建、民生两本综合台账,除中央、省有关政策法规明文规定外,任何部门、单位不得要求社区(村)在两本综合台账之外另行单独制作台账。

“该文件印发之前,我们接到通知,要求按照清单条目整理出相应台账,给全市‘打个样’。”据新门口社区党委书记王卫平回忆,“两本台账”共计83项三级目录。“从制作台账的工作量上看,‘两本台账’比之前减少了20%。”她估算。

20%减在了哪儿?首先,一些登记条目从纸质报表转移到网上平台填报。其次,一些登记条目的记录次数有所减少。比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等,由原先的“逢办必录”改为每月记录一次代表性活动即可。此外,“两本台账”还进一步合并、明确了部分条目。过去有些台账内容相似、名称不同,现在则有了上级认定的“最终”且“正式”的名目,相当于为台账树立了规范,没有特殊情况不得新增。

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南京仍在努力。一个更有利信号是,市委相关部门近日在新门口社区调研“两本台账”登记使用情况时,再次明确表态,“还要减”。(新华日报 盛文虎 董翔 周敏 鹿琳 王丽华 徐晋)

编辑:卜元 审编:W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