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横沙乡民永村立足本村优势,抓好资源统筹,着力在人才集聚、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上下功夫,不断激活乡村治理“文明细胞”,全力打造“文明实践+”新模式,绘就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明实践+人才驱动
厚植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民永村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紧密结合村庄发展实际,健全“引留用”人才机制,为乡村振兴工作“续航”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注重以才引才。推进“新村民计划”,吸引各类人才入驻乡村,通过壮大人才“朋友圈”,放大“葡萄串效应”,实现引进一个、吸引一批,促进人才抱团发展、扎根发展,为村内产业发展汇聚更多的才智和力量。
注重暖心留才。持续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在政策咨询、房租减免、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办理、融入本地乡村等方面给予全力帮助,坚定人才扎根民永的信心。依托繁思学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推进“创客空间”建设,为有志于创业的青年人才提供交流、共享的平台。将“新村民”纳入“五福”生态基金管理,带动他们积极参与村级建设与治理,增强归属感。
注重多维用才。积极探索“新村民”与乡土人才融合发展的途径,因地制宜发挥人才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鼓励“新村民”对村域内闲置房屋进行改造,通过开设绘画、捏陶、农园采摘、团建等特色实践活动,为民永村的文旅创投孵化产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结合村假日学校需要,依托人才专业特长及禀赋优势,以志愿服务的方式,为在岛学生提供烘焙、糕点DIY制作、尤克里里、吉他等课程,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文明实践+产业发展
筑牢乡村振兴坚实基础
民永村围绕“因地制宜、盘活资源、产业带动”思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更多“家门口产业”,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文明实践触角不断延伸,让群众共享新时代文明幸福生活。
聚焦主导产业发展。结合本土优势,不断做强主导、做足特色、做大优势,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强村村联动,持续推进金蟾园二期建设,盘活124亩蟹田还耕,提供就业岗位10余个。探索培育“蟾稻共养”的生态养殖模式,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实现“一田双收”。由环保人士出资、村民出地,成立上海一民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展无花果种植75亩,年均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约20万元,带动8个就业岗位。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鼓励村民利用自有房屋经营乡村民宿,形成民宿集群。以乡村振兴核心区为点位,以湖泊等生态资源为优势,充分挖掘岛内港稍文化,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现代乡村风滨水民宿区。围绕“体健康养村”的建设目标,拓宽文旅产业配套服务,扩大村域旅游接待能力,提供药浴、皮划艇、垂钓等民宿特色项目,以“乡村游”助力“乡村富”。
挖掘文旅项目潜力。开展在地旅行项目,策划“一起在横沙岛的夏天”长桌龙虾宴等活动,响应乡村振兴、海岛振兴,打造在地文化、激活土地活力,联合打造“你好,横沙岛”文旅品牌,推出小岛四季音乐会和四季长桌宴,通过城市与乡村的衔接、年轻人与老年人的联结、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吸引游客来岛体验乡野乐趣,进一步集聚人气,以“人流”带动“消费流”。
文明实践+基层治理
汇聚乡村振兴强大动能
民永村以“五福”生态基金为核心,努力打造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村级治理平台,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激发“自治”活力。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围绕孝亲敬老、勤俭节约、厚养薄葬等移风易俗内容,组织志愿者上门开展宣传,并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畅通诉求通道等措施,激发大家参与“村里事”的热情。设立“村民自治党员带动岗”,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群众自治,携手共创“和美民永”。
巧用“积分”管理。探索将自治延伸为“智治”,开发“易村通”软件,打造数字化积分平台,健全积分管理制度,规范积分管理流程。开设“五福基金超市”,细化兑换规则,按照“一户一卡”发放“五福”生态基金积分卡,实行积分制管理,不断提升村民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倡树美德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发挥“网格”效能。推行“网格治理、党员入格”工作模式,组建“啄木鸟”志愿服务队,以自建房排查和村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开展日常巡查,努力解决好基层治理的“小问题”“老问题”。结合“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我为群众办实事”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组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纠纷调解、文明创建、便民理发等志愿服务,打通“堵点”,办好群众“难事”。
编辑:卜元 审编:W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