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车车轮摩擦地面的声音、传送带的嘎吱声、“这儿还有一包!”的吆喝声……田林东路588号,全新的张志勇公益服务社门口,停着辆大卡车,不断有货物往车上搬运。人声鼎沸中,“上海阿爸”张志勇又在准备发车了。这也是新年的第一趟车,即将载着20吨重的货物,运往5000公里外的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腾冲市。
张志勇已经为此筹备好些天了,分装、打包亲力亲为,每天忙到凌晨才睡。真到了装车,他一大早就起了,记者见到他时精神头依然很足。
这条路他太熟悉了,一路上的人他也太熟悉了,他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带给他们——20余年来,沪滇两地他往返了无数趟。次数多到以他命名的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已经在全国开花,建起36个工作站点,带动1000多名志愿者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直接资助学生累计超过800多人,累计捐款400余万元。
这不,听说这次新年发车,短短几天,各种社会力量又捎来许多数箱爱心物资,“每一趟去,我总想多带一些,再多带一些”。
“这回捎上显微镜”
地上地下近20级台阶,张志勇一个早上来回跑了数十回,完全看不出已是66岁的老人。
“大家都在忙里忙外,很多人让他休息休息,他就是放心不下。”身边的熟面孔这样打趣他。张志勇笑笑,闷头继续张罗着装车的物品顺序。在一大车500多件物品里,记者发现了一个净水器,这是带去那里学校的。“我上次走访,那里不少孩子们现在喝的还是生水”。张志勇解释。
“您觉得那里啥最缺?”记者好奇。
“啥都缺。”张志勇答得很快。
所以在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新址近200平方米的仓库,从电脑、服装到各类生活用品,都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甚至连校服,都仔细分好夏季、春秋和冬装。发车前,张志勇就在这一排排用品中选择、打包。
“每个地方、每个学校特质不同,需求自然就不同。”张志勇总这样说,也因此他从不嫌多走路麻烦,坚持要一所一所学校实地探访,而不是一股脑儿把物资分发出去。尤其近几年,他送去的不仅限于校服、桌椅,还有电脑、显示屏。“要教会当地人脑子活起来、手脚勤起来,才能彻底断了穷根”。这次,张志勇特意捎去了几个显微镜,套着厚厚的盒子,包装得整整齐齐,帮衬的人拿起来下手重了,张志勇着急:“轻一点轻一点”。他想让那儿的孩子,也能打开全新的大门,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众人拾柴火焰高
新年新气象,张志勇公益服务社也趁着这个节点乔迁新址。这个新空间由田林街道联合徐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一起完成打造。
显而易见的是,地方大了;但看不到的地方,更是满满细节,比如楼梯旁加装的一条传送带。“我们考虑到他的物资经常需要上下楼搬运,在设计布局的时候就特意增加了这一项。”田林街道服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传送带的另一头,27岁的志愿者锁学坤成了装车现场的“枢纽”。他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三学生,也是一名预备党员。害羞话不多,却干得认真,他在学校也一直热衷志愿服务,“我也想成为张老师这样的人”。现场,来自田林街道、应用技术大学等单位60余名志愿者一起帮助装车。
公益服务社的骨干裘继虎,每次有这样的搬运重活,都不会落下;身着志愿者马甲的王木泉脱下厚厚的冬衣,“甩开膀子干”;还有很多人加入电脑搬运队伍中,并叮嘱一起搬运的志愿者轻拿轻放,避免新机器受损。
“众人拾柴火焰高。”卡车旁,还有越来越多围观的市民,自发加入进来,帮着抬一抬“巨无霸”包裹,托一把桌子椅子。
这也是张志勇公益之路的一个缩影:在多方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他早已从“单打独斗”到整合各种爱心资源,为贫困学生与慈善组织之间牵线搭桥,解决山区贫困孩子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他的公益服务社,也集聚起越来越多志愿者和爱心资源,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搬运工作临近尾声,张志勇盼望着,这些货物能给云南孩子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新年。
编辑:卜元 审编:W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