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良
一、慈善事业面临变革时代诸多的挑战
第一,去风险化:国际性挑战。从2018年以来,部分西方国家不断掀起贸易战、金融战、人权战、科技战、信息战,大兴脱钩风,在此环境下,中国的国际化进程面临巨大挑战。同时,这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国际活动带来一些挑战。
第二,中国企业下行压力:经济性挑战。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三年,对经济带来重大影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对外部的捐赠数量日益减少,慈善组织获得的捐赠款比往年下降较多。
第三,慈善事业存在不足:规范性挑战。在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中,慈善事业受到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但有一些慈善组织由于运行不规范和信息披露不完整,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慈善事业的社会声誉和良好形象。
第四,慈善公益之辨:理解性挑战。社会企业的回报问题和对慈善公益的不同理解,容易引起争论。一般的理解就是做慈善公益是没有利润和回报的,但是社会企业的形式是可以产生有限度的利润,北京市、安徽省和成都市先后发布了社会企业的相关政策。传统所认知的小慈善、小公益关注困难群体,目前的大慈善、大公益则扩大至教育、科学、文化、环境保护等领域。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益于社会与人群的公益事业,由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主导下的慈善互助体系共同构成。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是公共事务有机组成部分。慈善互助体系在政府指导下,主要由慈善组织和个人对困难群体和需求群体提供所需的服务,是社会事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慈善事业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实现形式,它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综合体现。
二、数字化的价值与地位
慈善事业借助信息与通信等数字技术,改变组织项目运作、业务流程、相关方沟通和协作等内外部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增加信息透明度,提升慈善事业自身建设水平,确保服务供给能力,实现慈善事业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
数字化对企业和政府主体的价值都是很明显的。对企业而言能够运行高效,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对政府而言,数字化有助于提升行政效率,面对遇到的社会问题能够快速决策,更好更快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数字化对慈善事业的价值则体现为改变传统做事慢动作的思维习惯,提高内部办事和项目运行效率,理顺内部机构与外部沟通渠道,提高慈善机构和慈善项目信息的透明度,重建主客体关系,塑造慈善事业良好公众形象。
三、慈善事业数字化需要合力前行
目前慈善事业数字化现状呈现出单一组织的数字化与平台数字化并行发展的态势。截至2023年9月4日,慈善中国(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中显示慈善组织共12645个,其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是2868个。民政部分别于2016年8月、2018年4月和2021年11月指定三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截至2023年7月,民政部指定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总数达29家。中国慈善联合会、基金会中心网、百度公益三家先后退出。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在慈善组织互联网筹款和项目运作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慈善事业数字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机构未来缺乏足够的认识。慈善组织把重点放在周期为1年至2年的项目和活动中,对未来没有进行更多的规划,特别是对机构与环境关系、机构与技术的关系、机构与需求的关系,以及机构适应性和变革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思考得比较少。 对数字化认知不全。慈善组织机构负责人满足于现状,对数字化发展趋势了解不深,或是思维观念还是停留在信息化时代,注重一次性投入,重硬件而轻软件,重人力资源本身而轻技术流程。 对数字化工作领导层重视不够。从目前来看,数字化做得好的机构,领导层对数字化高度重视,数字化做得不是非常理想的机构,领导层或多或少对数字化重视不够。受年龄层、知识结构、工作传统和交际范围的影响,慈善组织层级越低越感受到数字化的重要性,层级越高数字化越不受重视,说明数字化没有列入慈善组织战略资源中。 不愿资金投入。数字化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工作,如果有最好,如果没有,也不影响工作总体情况,因此,人力方面没有专职的人员,资金上也没有限定性捐款,人力、财力投入量少。 没有专职机构。一方面没有具备诸多计算机素养、媒介素养、通信技术素养、信息素养、AI素养、数据决策素养、数据分析素养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没有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项目常常外包,但外包机构与委托机构融合度不高。 第六,原有的数字化状况需要更新迭代。慈善组织普遍存在数据看板不全面、数据采集渠道不全、数据采集质量不高、深度分析功能不足的问题。
四、慈善组织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慈善事业要求专业的机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199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重点是鼓励人们把财富捐赠出来,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服务社会。201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强调由慈善组织作为专业机构来做慈善服务,确保慈善事业的专业性。
趋势二:技术对慈善事业高效运行发挥重要作用。农业化和工业化时代,尽管机器发挥出独特的影响力,人们还是比较重视人在其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在数字化时代,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人是辅助性的,技术却是占着主导地位,技术对慈善事业高效运行发挥重要作用。
趋势三: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之间的慈善组织需要多层次交流协同。不同区域慈善组织的活动与服务有较多差异,因此,需要通过区域协同,把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地区等不同区域的慈善组织有机连接起来,相互借鉴学习。同时,不同类型慈善组织也有自身的独特性,包括红十字会系统、学校基金会系统、慈善总会系统和其他慈善组织系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
五、结论
慈善组织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有许多工作要做,主要有六个方面值得引起慈善界的高度重视。
第一:领导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许多人说,做数字化最需要的条件是有足够的资金,但重点应该是把数字化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的人,特别是领导,有必要加强慈善组织负责人定期和不定期的数字化培训。
第二:转变观念。传统观念认为数字化是一次性投入,实际上数字化是“多次设计、持续迭代、不断升级”。功能上原来以为可以单一管理、单一控制,但数字化恰恰是双向或双向协同、多向赋能。数字化是根据慈善组织需要主动使用数据,人们借助技术或机器的力量,发挥最大潜能,成为数据使用者、分析者、生产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第三。制定数字化发展规划。通过制定数字化规划,明确慈善组织行动方向,机构与人员之间形成内部共识。理念指导、团队运行、物力投入、人才培养、资金投入、部门机构设置、实施策略等都有可靠性保障。 形成数字化的专业团队。慈善组织数字化团队有二种:一种是外包,一种是内设。小型慈善组织和数字化初期的慈善组织可以选择外包的方式,中大型慈善组织和数字化中后期的慈善组织应该选择内设专业团队。借助数字化专业团队,能够读懂和理解慈善组织自身的组织密码,寻找出最符合慈善组织特点的数字化形式和内容。 持续的专项资金投入。数字技术在发展,机构业务在拓展,机构人员数量在增加,数字化需要更新迭代,因此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特别是用心去募集非限定性资金,用于数字化建设,做到专款专用。 第六,提高慈善透明度。推进数字化数据和信息公开,提升透明度,提高公信力,从而重新建构起慈善组织与政府、公众可信赖的关系,确保慈善组织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发挥出慈善事业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 徐家良)
编辑:卜元 审编:W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