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李希金)7月28日,5号台风“杜苏芮”持续加强,一路北上,波及多省,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当日,蓝天救援队总指挥张勇(远山)发出抗击台风“蓝天动员令”,“中华慈善总会·蓝天救援基金”全面开启备勤工作,各地蓝天队员统一行动,随时候命。
7月29日,京津冀部分地区遭遇极端强降雨侵袭。
7月31日,超强暴雨致北京门头沟、房山等地出现多处塌方并形成山洪。在京蓝天队员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帮助转移受困群众。
8月2日,京、浙、豫等9省市已有52支蓝天救援队462人参与救援,共出动90台车辆与68艘橡皮艇。
8月3日,灾区蓝天救援队增加至71支556人,出动146台车辆与100艘橡皮艇,作业面达66处。截至当日,共救助转移受困群众6106人。
在这支556人的精干战队中,我们却很少能够看清他们的面孔,得知他们的姓名。我们知道只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蓝天队员”。
然而这次,我们彻底记住了他们中的3张面孔、3个名字——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队员王宏春、刘建民,福建泉州蓝天应急救援中心装备组组长陈元生。他们是本次抗洪救灾中英勇牺牲的3名“蓝天人”。他们是历次赈灾救援中英勇牺牲的“蓝天人”队列中的新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他们的笑容与精神将永远烙印在我们心中。
照片上的王宏春是个笑容灿烂的青年,更是一位勇敢执着的女性。2013年3月,她自费数千元购买救援装备,毅然打破人们对救援队员性别的“标签”,作为首批队员加入房山蓝天救援队。
10年后的2023年7月31日,她和队友为了救助白草洼村40名群众脱离险境,不幸被山洪冲走。当人们在下游30公里处发现她时,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
作为蓝天救援队的一员,人们还清楚记得她的豪爽、慷慨与爱心。她经常自掏腰包贴补队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她主动请缨到社区学校进行防疫消毒,展现出独当一面的风采。就在几天前,她还自费购买水饺方便面送给正做暴雨备勤的队友。队员们凌晨3点要集合出发,她就两点钟起床给大家煮水饺煮面。10年间,她从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成了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10年后,她将生命献给了她所挚爱的土地与蓝天。
还有曾与她风雨同舟的战友——刘建民。2021年5月,刘建民加入房山蓝天救援队。2023年7月31日,他们乘坐的橡皮艇翻覆,被山洪卷冲而下。8月3日,刘建民的遗体在河道下游70公里处被发现。虽然加入蓝天救援年头不长,但他的足迹已遍布大江南北,国内国外。经历了多项救援任务,均出色完成。在没有任务的时候,他还是一位“受训狂人”,不断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救援技术与救援效率。他说:“我向往蓝天,崇拜蓝天。每次穿上蓝天队服,感觉就是我整装出征的时候。”
惊悉王宏春、刘建民牺牲的噩耗,人们痛彻心扉、悲恸不已。他们的家庭由此失去了至亲者,蓝天救援队由此失去了好战士,全社会由此失去了最可敬的人。
8月4日,北京市房山区蓝天救援队向社会发布通告,“经征求家属意见,决定不接受任何个人、单位、企业与基金会的捐款捐物。房山蓝天救援队有纪律,‘干净纯粹做公益,不接受个人的捐赠’,执行任务时不许动老百姓的任何东西,小到一支烟、一瓶水。两位队员生前就是遵守纪律的模范。请大家尊重两位队员加入蓝天的初心,尊重家属的意愿,不要以任何形式去打扰家属……”
世间从来没有什么天降的英雄,只有敢于牺牲的强者。他们的坚贞品格来自家庭的熏陶、自我的升华与时代的锻造。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人们只能选择像他们一样勇敢、坚强,像他们一样身处坎坷磨难而绝不退缩,勇敢前行。
在台风“杜苏芮”最先登陆的福建,也有一名“蓝天人”永远倒在了他所坚守的岗位上。
陈元生,1970年2月出生于福建泉州市鲤城区坑头社区。2021年8月加入泉州市蓝天应急救援中心,并担任装备组组长。每次出队前的装备备勤,收队后的清理入库都是他一手操办。凡经他的手,大家都会感到放心、踏实。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陈元生也会常常自掏腰包为队里车辆加油保养,为队部补充生活用品。自入队以来,他参与公益救援服务累计达1417小时,曾荣获蓝天应急救援中心年度“优秀队员”“优秀组长”称号。
工作中,他像一头“老黄牛”;生活中,年龄并非最大的他却是一位公认的“老大哥”;在社区,他被大家誉为“大好人”,社区防疫、森林防火、联防巡逻等等工作都有他的身影。
7月28日,“杜苏芮”登陆泉州沿海。29日凌晨5点,陈元生随队奔赴南安市洪濑镇,与当地驻军协同执行转移群众的任务,陈元生连续奋战11小时。在最后一趟救援行动中,他突感不适,说:“我有点不舒服,头很晕全身发冷。我坐一会儿,休息会儿……”然而,他就再也没有起身。经紧急送医抢救无效,陈元生于当晚8时光荣牺牲。
“我想为慈善公益多做点事。”这是陈元生平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以及所有“蓝天人”用每一次行动践行的话。为了这一诺言,他们朝向灾难,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他们的勇气令人景仰,他们的品德无比高尚,他们的精神重于泰山。大地不会忘记,蓝天不会忘记。一如我们如此热爱脚下的大地、心中的蓝天。
编辑:卜元 审编:W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