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为绿色发展再赋能

 时间:2022-11-07 20:46:48来源: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章昱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党的二十大召开,掀起了新一轮“环保”热,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再次跃上新高度。

几十年枯井再度涌流

代表们从各地带来了生态保护的好消息。

“邢台市百泉复现。沧州有一口枯井,枯了大(约)几十年,现在再次涌流。前段时间有一个网红鸭子叫‘青头潜鸭’,它现在已经在雄安栖息繁育。”河北省委副书记、秘书长廉毅敏说。

“今年北京PM2.5的平均浓度已经降到了29微克/立方米,大会开幕的当天,PM2.5则低到了1微克/立方米,创造了历史同期监测到的最好水平。”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赵磊说。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到现在为止,黄河三角洲各种鸟类从187种增加到371种,增加了184种,增加了1倍,现在黄河三角洲是东方白鹳全球最大栖息地。”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说。

天津市委副书记金湘军介绍,天津对875平方公里的湿地进行恢复、修复。过去东方白鹳只有几只、十几只,到今年春天已经有四千多只了。

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陈瑞峰介绍,青海湟鱼的总量已经达到了10.8万吨,是保护前的42倍。号称“高原精灵”的藏羚羊从1万多只增长到现在的7万多只,还有雪豹、藏野驴等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介绍,黄河流域甘肃段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2.68%。祁连山持续整治保护,一度匿迹的雪豹等珍稀动物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生态环境全局性转变

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近年来在生态保护方面交出了优秀答卷。

几十年枯井再次涌流的发生地邢台,采取强有力措施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和水生态保护修复,通过管控取用地下水、调整农业结构、最大限度引用地表水、提高地表水调蓄能力、推进河渠生态补水等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有效推进地下水位持续回升。2021年9月,百泉泉域内多个泉眼开始稳定复涌,日均出水量6万立方米,形成水域面积约790亩,蓄水量1050万立方米。

河北还加快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一体推进补水、清淤、治污、防洪、排涝,划定了鸟类的栖息地。

在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焦炭、火电六大行业,河北坚决完成去产能任务,钢铁产能由峰值时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

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在全国超大型城市里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在不可再生生产要素投入上,坚决做减量;在创新要素投入上,积极做增量;在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宜居上,大力扩容量。

“刚才我也提到PM2.5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不光是大气、水、土壤,整个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清洁性、多样性,这几年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我们在水环境治理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天蓝树绿水碧,山清水秀这样的景色,应该说在京华大地随处可见。”赵磊说。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近年来,青海全力守护好青藏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着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文明高地,一体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七个新高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十年来,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每年增长6%,每年向下游输送水900亿立方米。青海的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了11个百分点,现在已达57.8%。青海的生态系统固碳总量全国第一,是巨大的碳汇盈余地。青海湖的裸鲤总量已达10.8万吨,藏羚羊从1万多只增长到现在的7万多只。

绿色发展之道越走越宽

二十大对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进行了再强调、再部署。在代表们的心里,绿色发展之道将会越走越宽。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大会蓝’变成北京的‘常态蓝’‘天天蓝’。”赵磊表示。

“迈上新征程,我们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当好‘中华水塔’的守护人,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贡献,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陈瑞峰说。

“甘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修复祁连山生态,同时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打造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建立全域保护常态化监管机制,确保老问题不反复、新问题不发生,确保祁连山生态保护 ‘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得以持续巩固。”张永霞说。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表示,福建省在原来比较好的基础之上,还要持续进行大范围的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更好的空气质量、河流质量、海洋水质等方方面面的成效,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努力。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志强说,内蒙古发展新能源得天独厚,自治区将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追风逐日”、前景无限,一定能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卜元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