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7月23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北京西直门宾馆开幕并举行大会报告,24日至25日平行举行五个分论坛与医保论坛。本次会议是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背景下举行的全国最重要的年度社会保障学术会议,会议主题为“以高质量社会保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华建敏和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川东为大会致辞;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宫蒲光、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尔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开幕式后作了主题发言。
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在致辞中代表民政部对第八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他强调,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与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他还就社会救助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系统性的意见。他希望社会保障学界加强社会救助研究,以为我国社会救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民政部副部长、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在题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保障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千秋伟业”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应当高度重视社会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而慈善事业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推进共同富裕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他对如何发展我国慈善事业作了全面阐述。
会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顾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顾问、原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兼国务院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主任周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司长刘从龙,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名誉会长江丹,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监事、南京大学教授童星,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玲,国新健康集团总经理李永华,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肖黎明,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金维刚,分别从不同视角围绕建设高质量社会保障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了大会报告。
来自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民政部、人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医保局、全国哲社工作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的有关司局领导和40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企业、社会组织代表出席会议并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郑功成与周弘、何文炯先后主持了开幕式及全体大会。
7月24日,在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之慈善分论坛上,来自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慈善联合会、湖南爱眼公益基金等高校和业界的7位专家学者出席线下会议并作报告,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线上会议。会议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邓国胜教授主持。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武汉大学教授张奇林作了题为“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新道路:第三次分配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作了题为“共同富裕与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会长彭建梅作了题为“慈善事业与法定社会保障事业的融合发展”的报告。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王文涛作了题为“《民国南通县图志·慈善图志》点较与解读”的报告。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彭志坤作了题为“发挥慈善医疗救助力量,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构建”的报告。中国慈善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刘佑平作了题为“慈善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出路”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生王海漪作了题为“对高质量慈善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的报告。
郑功成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家家相亲、邻里相济及民间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需要尊重中国现实、融入中国制度、注重精神激励。中华民族从来不乏爱心善意,是世界上爱心善意最丰厚的国家之一,如近几年间网络大病个人求助出现以来,爱心善意空前爆发,所以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他强调,慈善事业要注重处理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德是基础,法是依托,对于组织化、专业化的慈善形态应当采用法治手段,促使其规范发展,而民间互助则需要强调德治。只有德法并重,充分尊重中国文化和现实、融入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实践中注重精神激励,才能促进中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卜元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