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代训、以赛促进。近日,四川省首届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颁奖仪式在成都大学举行。
从2021年12月大赛启动,到2022年6月颁奖,为期半年的赛事周期里,四川共有117所高校报名参赛,最终的参赛项目(作品)达到836个。
大赛分为三大赛道,其中实践项目505个、创投项目167个、文化产品设计作品164个。随着最后54个金奖项目(作品)出炉,记者对本届赛事进行了梳理。
一个
明确导向
项目从“大而全”向“小而美”转变
“我们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志愿服务宣讲。目前已开展宣讲2397场,累计服务群众26万余人次……”颁奖仪式上,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李佳聪作为项目代表,介绍了荣获大赛金奖的“青马燎原——新时代乡村振兴传红群英会”项目,并分享了他们的志愿故事。
这是一个将红色文化和志愿服务紧密结合的项目。项目将服务主体聚焦在“三农”群体上,探索出“1+5+N”特色宣讲模式,即一名项目核心志愿者对接一个乡村、一个学校、一名基层干部、一名“五老”党员、一个红色专题,辐射带动当地N个流动志愿者,形成传红矩阵。同时,项目还探索搭建合作新媒体、互动新形式、传播新内容的“三新传红”新媒体传播体系,形成菜单式志愿服务点读服务。
还有一个项目进行了视频路演展示。来自宜宾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殷音,为大家介绍了“‘城市yi爱馆’青年志愿者助力城市骑手城市融入项目”。
该项目将目光瞄准了灵活就业的新服务领域群体——城市骑手,为他们提供关爱服务,并推动成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帮助骑手更好地融入城市。项目由高校青年志愿者牵头,构建居民捐赠主导的环保型公共空间即“城市yi爱馆”,作为对骑手开展服务的载体,面向骑手展开“休息、托幼、搭伙、保障”四大方面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动员骑手组成志愿者队伍,为社区提供“急救、应急、信息”的三大微治理服务内容。“以关爱骑手为出发点,增强骑手与社区居民的互动,提高骑手与城市的融合度,创新城市微治理服务体系发展方式。”谈及项目的目的和作用,殷音作了这样了概括。
两个路演项目,其实有着共同的关键词:聚焦。一个是聚焦“红色文化”传播这一明确的服务内容开展志愿服务,一个是聚焦城市骑手这一明确的新兴领域青年群体开展志愿服务。但同样是高度聚焦的志愿服务项目,两者的路子差别很大,内容、受众、方式等完全不同。再结合本次大赛非常受关注的三大赛道设计框架实践项目、创投项目、文化产品设计项目和17类细分领域来看,一个鲜明的导向呼之欲出,当前的高校志愿服务项目正从“大而全”向“小而美”转变,服务需求更加聚焦、服务内容更加精准、项目实效更加突出。
2019年,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民政厅、教育厅、人社厅下发《四川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在体制机制、平台优化、项目培育、激励保障、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
经过数年积累沉淀,各方面的创新探索在这次大赛中得到集中体现,也自然成了高校志愿服务这种导向新的例证。“有种雨后春笋的感觉。”大赛中负责组织评委评审工作的青年干部吴媛嫄说,不少参赛项目(作品)确实超出预料,虽然有些参赛项目(作品)还不成熟,但是依然能在设计理念、可执行程度等方面看到亮点,整体看形势可喜。
一个
全新尝试
为高校志愿服务带来反哺
大赛文化产品设计评审环节,有一个参赛产品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获得了高分。这就是来自成都大学的金奖项目——志愿服务主题“谁是卧底”桌游。这款文化产品以“线上H5互动游戏指南+线下实体卡牌”为载体,重在提升玩家的志愿服务理论基础素养,在娱乐过程中培养玩家对志愿服务概念的理解、辨析能力。
设计图上,卡牌整体呈现绿色,外观以四川青年志愿者“熊猫侠”文化IP形象大使卡通形象“志志”“愿愿”为设计原型,融入“放大镜”“报纸”“脚印”等元素,围绕“侦查”主题进行美化设计。“嘿,有点意思啊。”这是当时不少评委看到这款产品的第一印象。
在成都大学团委副书记刘超看来,这是学校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成果体现,水平、氛围上来了,自然反哺高校志愿服务。这些年,成都大学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化推动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培育出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在这些前期基础上,今年又打造了志愿服务辅修专业,这是全国第一个在高校开设的志愿服务辅修专业,可以看成是高校通过志愿服务反哺学科发展的一个有益探索。
“可以说是反哺,也可以说是形成了共鸣效应。”刘超介绍,在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青年志愿者学院的指导下,在成都青年志愿者学院(成都青年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支持下,成都大学依托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等资源开设了志愿服务辅修专业,面向全校热心公益、志愿服务事业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招生,专业不限,学制1.5年,20人以单独组班方式进行,不足20人采用单独组班或插入社工专业相应课程教学班的方式修读。计划开设《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学科类必修课程、《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志愿服务的项目管理》专业类必修课程、《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应急志愿服务》《日常志愿服务系列课程》等专业类选修课程,修满22个学分可获得辅修结业证书。
“经辅修学习后,学生还可以通过报考获得急救培训证书、应急救援证书、Project DPro(发展领域项目管理)证书、初级社工师证书等。”刘超说,研修期间将提供公益创投、志愿服务等活动及赛事信息;优秀同学可推荐至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机构和岗位就业。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还为该专业同学设立专项奖学金。
“经过近3年的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试点,我省的志愿服务实现了由‘组织化、活动式’1.0版本,向‘社会化、项目式’2.0版本的转变,志愿服务项目化模式基本形成,志愿服务的专业程度和服务成效显著增强,志愿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志愿服务在全社会特别是高校中,进一步蔚然成风。”共青团四川省委相关负责人这样点评。
一个
共同愿景
为高校志愿服务营造更好氛围
“熊猫侠”,是四川省级层面志愿文化打造的一个“大IP”。
2019年,共青团四川省委根据广大青年的喜好和四川特色,推出了“熊猫侠”文化IP。从此以后,大家开始亲切地称呼四川的青年志愿者为“熊猫侠”。同年12月,为四川青年志愿者量身打造的形象宣传片《熊猫侠》发布,收获了超千万次点击率和播放量。
2020年12月,共青团四川省委和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协商决定以“志志”“愿愿”为一对分别在7月和8月出生的大熊猫幼崽命名。自此,“志志”“愿愿”正式成为“熊猫侠”的形象大使,此举在国内志愿服务领域尚属首次。之后,共青团四川省委制作了宣传视频、明信片、帆布袋、徽章、卫衣、马甲、T恤、节日礼盒、表情包、玩偶、人偶服等一系列“熊猫侠”文化产品。
以“熊猫侠”为重要抓手,近年来,四川青年志愿服务不断加快文化领域的建设步伐。
在高校志愿服务整体的文化氛围营造上,共青团四川省委等11部门已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 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通知》,其中“校园激励”明确提出:学生党员、团员全年志愿服务时长不得低于15小时。同时,将青年大学生年度志愿服务时长20小时以上,作为申领综合素质A级证书、评优评先、推优入团的必要条件。
“通过政策激励,推动全体大中学生注册成为志愿者,推动小学生注册志愿者数量大幅增加。”共青团四川省委社会联络部的李思奇介绍,目前四川已将学生志愿服务时长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装入学生学籍档案等。
政策的出台,为更好地营造高校志愿服务文化氛围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相关的配套还在不断推出。共青团四川省委等5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四川全面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建立由校团委指导的志愿服务机构,加强“校—院(系)—班”三级志愿服务组织(队伍)体系建设,实现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队伍)全覆盖。同时,将加强四川高校志愿服务联盟建设,强化高校各级志愿服务组织(队伍)交流合作。
“以赛代训依然是重点。”李思奇介绍,下一步四川还将围绕社区治理、生态环保、关爱少年儿童、阳光助残、助老服务、文化和旅游、恤病助医、应急救援、禁毒教育与法律服务等志愿服务项目类型,每两年举办一次四川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间隔举办四川省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建立四川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库,做好优秀项目推广复制。
编辑:卜元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