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程伟通讯员王琛
白河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县尚有74个贫困村、4.2万贫困人口。面对县情实际,该县按照“一村一社一产业,一业为主,多业补充”的产业扶贫思路,采取企村结对帮扶、能人返乡创业带动、合作社引领等举措,立足每个贫困村至少培育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致富产业,积极探索具有白河特色的产业扶贫路径,不仅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也为贫困群众稳步脱贫奠定了基础。
企村结对帮扶让脱贫致富有奔头
茅坪镇红征村,白河县首批企村结对帮扶的贫困村之一,作为该村“帮扶对子”的陕西垲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自去年底年产3000吨的杏鲍菇项目建成投产后,先后吸纳红征村100余名贫困户在企业就业。
“多亏企业的帮扶,让我对今后脱贫充满了希望,也有了奔头。”红征村2组贫困户叶祥兵家有4口人,媳妇因常年有病,生活举步维艰,且两个孩子都还在上学。去年,陕西垲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不仅安排他在企业就业,月工资2800元,还每年资助他家1万元,确保他两个孩子能稳定就学。2016年,该公司通过劳动用工、捐资助学、社会救济等方式,提供就近就业岗位100余个,救助孤寡老人及特困户47人、贫困学生20余名,资助资金达十余万元。
仓上镇槐坪村的春蕾公司,去年流转土地200余亩,以订单回收、劳务用工、收购野生香椿籽等多种带动方式,共计带动贫困农户103户,户均实现收入2万余元,实现了企农双赢。
为确保企业帮扶贫困村精准脱贫活动顺利开展,该县工商联、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去年初就下发了《重点企业帮扶贫困村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积极为村企结对牵线搭桥。县脱贫办和相关单位、镇村两级政府,也积极为企业帮扶提供便利条件。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企村结对帮扶,让我们在产业扶贫、扩大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景象。”白河县县长李全成表示,该县充分发挥返乡工商企业等带动作用,既为无法离乡的贫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也解决了帮扶企业招工、用工难的问题,实现农户与公司发展共赢。2016年以来,全县共有45个企业、11个商会结对帮扶贫困群众达2218人。
能人返乡创业万余群众就近就业
白河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有不少外出务工能人带回资本返乡创业。为了让返乡创业者更有底气,该县出台创业促就业扶持、奖补认定等办法,县财政设立400万元创业就业专项资金,整合资金500万元,从项目、资金、场地、服务等方面对返乡创业工作给予支持帮助。同时县上鼓励发展合作组织,按照“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做活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回报家乡父老,共同走出一条致富路。
该县仓上镇天宝村,如今农民下山进社区,企业上山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而这一切的变化,源于该村返乡创业能人刘和兴创办的白河县兴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先后流转村民土地600余亩,投资1亿多元,建立起“天宝现代农业园区”,带动了周边350多名群众就业。
天宝村3组贫困户许立成,过去靠着10亩瘠薄的土地养活全家4口人,生活异常艰难。自从搬到了山下的裴家社区,住上了125平方米的楼房,流转土地收入加上有关政策补贴,自己不但没掏一分钱,兴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还倒找了1万多元。失去土地的许立成,当年便在园区打工,年收入达到5万元,老伴在园区养猪场当养殖工人,每月收入2200元,儿子曾在外地打工,今年也来到公司养殖场上班,通过培训成了技术员,每月工资4500元。
据统计,2016年,白河县新增创业主体1860个,带动1万余人就近就业脱贫,年人均增收万元以上。有2500余名农民工“归巢”创业,全县工商企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70%以上都是返乡人才创办的。
专业合作社引领产业实现全覆盖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为了提升干部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该县鼓励支持他们发展专业合作社,按照“村级组织+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领群众谋求脱贫致富之路。
黄治贵是土生土长的卡子镇仓房村人,是一个拥有近千万元的煤老板。在回乡创业的号召下,黄治贵回到家乡,在仓房村投资创办了茶叶专业合作社,按照“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他将村上100多户贫困户2800多亩山地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茶园基地建设,入社会员负责茶园种植管护,待茶园投产后,合作社以市场价回收鲜茶,如低于市场价仍然按合同价回收。
如今,很多在家贫困户在茶园采茶,一天能收入100多元,加上流转金,年人均收入有的高达8000多元,让很多常年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当上了不出门就能赚钱的“产业工人”。在黄治贵的带领下,卡子镇仓房村发展新旧茶园3280亩,达到户均10亩茶,人均3亩茶,实现了“一村一品”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全村63户贫困户脱贫。并带动周边3个村新发展密植茶园6000余亩,改造老茶园3000余亩,很多从茶园中得到收益的贫困户80%以上从山上搬到了山下,住到农村社区,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县共有4000名干部下乡与5000户贫困群众结上了帮扶对子,9045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共流转农村土地面积10万余亩,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5家,发展规模化茶叶、核桃、魔芋等主导产业14.8万亩。培育了56个现代农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9.95亿元。发展各类产业专业村96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林果、旅游等领域,产业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
编辑:郭建家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