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青秀区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改变教育环境和教育观念,“软”“硬”两手抓,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通过教育脱贫攻坚,精准实施五大教育帮扶计划,做到精准建设、精准帮扶、精准资助,依靠政府的支持、所属学校的配合、社会力量的鼎力相助,积极开展发展教育,支持精准脱贫工作,让寒门学子少了经济负担,多了温暖相伴。
加大投入教育“扶智”重实效
发展教育作为实施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以来,青秀区在教育投入、贫困学生救助、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为了改善贫困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青秀区投资1793万元于40个项目,修改扩建农村幼儿园,现已经完成37个项目;投资93万元的26个村级幼儿园的教学设备采购完成并安装;投资240万元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目前伶俐镇、南阳镇、长塘镇的相关学校的综合楼已经投入使用。为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加强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 城区政府拨款400万作为教师的培训资金,同时还派出35名市区优秀老师到乡村学校开展支教走教活动。为切实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城区共拨付约1059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推进52所相关学校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涵盖所有乡镇公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执行标准为每人每天4元,保障了贫困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推动乡镇学校教育现代化,以信息化教学推动乡村优质资源共享,以专业化素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青秀区投资1100万元为乡镇中小学配备班班通设备355套,实现乡镇学校教学班级班班通设备全覆盖,投资58万元建成教育城域网,光纤宽带网络接入到各乡镇中小学,为乡镇学校获取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供有力保障,投资420万元为乡镇中小学配备云计算机教室20间,目前乡镇中小学均配备有计算机教室,配备率100%,有力地保障了乡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正常开展。
此外,青秀区对城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实施学业帮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全程帮扶、全程资助、全部落实15年免费教育的资助政策,目前青秀区建档立卡需要教育扶贫的学生有648人,并据此下达各项补助经费和优惠政策,加大对贫困学生的精准资助。
结对帮扶爱心家庭助解困
捧着爱心家庭送来的善款,刘春玲眼睛里噙着泪花。刘春玲是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塘厚坡贫困户,丈夫因癌去世,她要照顾年迈的父亲,抚养3个正在念书的孩子。今年5月下旬她不幸突发急性白血病,帮扶单位南宁市翡翠园学校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师生、爱心家庭开展帮扶募捐,共筹到善款近8万元,解决了部分医疗费,爱心家庭还另外捐资1万多元改造刘春玲破旧的房子。8月11日学校领导再次到刘春玲家回访,送去爱心捐款1.5多万元用于刘春玲理疗所需,并送上油、大米、面条、牛奶等一批。
为响应城区开展的“百企联百屯,千人帮千户”精准扶贫活动,青秀区建立了青秀教育扶贫工作群,组建各校、各园联系网,制定每周信息上报制度,保障信息畅通;制定了《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说明》等细则,有效规范各校、各园开展活动;各校、园通过召开家长会、师生动员会、主题队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得到全体师生、家长的积极支持。截至目前,青秀区共有3352户家庭报名参加爱心家庭精准扶贫活动,共安排218户爱心家庭与218户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这些爱心家庭在学校的组织下到贫困户家中进行调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心扶贫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底,各校共筹到善款44.8多万元,食用油1592公斤、大米2973.5公斤、图书5107本、衣物1681件、学习用品2061件、床上用品222件等。这些资金和物资已经陆续发放到需帮扶的贫困户手中。
授人以渔增强“造血”促生产
为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青秀区的帮扶学校主动联系帮扶干部、户主共同商议脱贫规划。针对各贫困户的情况,有的筹资帮助贫困户购买种苗,建设养殖棚,发展养殖生产;有的筹划租用村里闲置的土地交由该贫困户进行开发种植;有的动员师生、爱心家庭以“爱心购买”的形式促销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据统计,各校师生以及爱心家庭共出资1万多元购买贫困户生产的西瓜、鸡、鸭等农产品。
凤翔路小学一年级(1)班6位同学和家长到南阳镇留凤村泗贵坡村民孙建赵家开展爱心精准扶贫,为孙建赵集资1200元,购买10袋猪饲料以及一批生活物品和学习用品。
逸夫小学“精准扶贫”小组协同二(6)班、五(3)班的爱心家庭代表将4头种猪和生活补给品等物资送往南阳镇二田村新杏坡和南阳村国红坡的贫困家庭。
南湖小学一个班级的爱心家长通过募捐设定帮扶基金,由家委会管理,直接支付帮扶的贫困户子女的教育开支,由热心家长搭建有机食品种植开发渠道,租用村里部分土地交由该家庭进行开发种植,提高该家庭收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青秀区帮扶学校不仅给贫困户送去慰问,还给他们送文化、送知识,教授他们科学的技术、技能,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信心,找到发展致富的路子,斩断贫困链,使精准扶贫实现长期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良性循环,让贫困家庭和孩子切身感受到了教育扶贫带来的实惠。(记者李静 通讯员黄堃 李茜宇)
编辑:郭建家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