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产业精准 促进精准扶贫

 时间:2016-10-25 18:52:42来源:重庆日报

“产业精准是精准扶贫的基础。”10月16日,农业部在北京举办的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上,论坛邀请的唯一的县委书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蹇泽西,以石柱产业精准促进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成效作了演讲。

蹇泽西的演讲,得到与会专家和学者的肯定和赞扬,认为石柱的产业精准,抓住了精准扶贫的核心。

三个结合确保规划精准

“产业扶贫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蹇泽西说,但产业精准才能实现精准扶贫,这需要从规划开始保证精准,才能收到实效。

石柱在扶贫产业的精准规划上,用三个结合来确保精准。

一是在产业的选择上,与本地实际结合。立足县域内绿色生态资源丰富的实际,综合考虑种养习惯、产业特性等因素,在全县规划以辣椒为主的调味品、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以兔业为主的草食牲畜、以莼菜为主的高山果蔬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特色产业扶贫集群。

二是在产业布局上,与贫困群众意愿结合。按照政府出“菜单”、贫困群众“点菜”方式,引导全县产业区域差异化发展,推动形成了“一圈三带”产业布局,即城周休闲观光农业圈、高山原生态特色农业林业带、中山山地集约特色农业带、沿江库区生态农业带。

三是在产业方向上,与“三产”融合发展结合。按照全链式开发思路,坚持“产加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加工业、康养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互融,让贫困群众不仅享受种养环节收益,而且分享其他领域带来的增值效益。

这三个结合的产业规划,从区域上做到了因地制宜的产业精准,并根据每一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其意愿,也制订了适合其发展的精准产业规划。

帮扶到户保证实施精准

在石柱县石家乡九龙村,有一处莲叶遮天的荷塘,这就是被称为“梦里荷塘”乡村旅游观光园,数百亩的莲藕沿着天际线展开,蔚为壮观。而围绕这“梦里荷塘”,这里的村民和贫困户建起了10余家接待游客的农家乐。

“围绕乡村旅游,我们乡总共已办起100余家农家乐。”石家乡党委书记向云宪说,这些农家乐,特别是贫困户办的农家乐,都是通过精准的帮扶办起来的。

乡村旅游产业是石柱精准规划的一项扶贫产业,全县有2000多户贫困户,要通过这一产业实现脱贫。在乡村旅游业产业扶贫中,石柱坚持了实施精准。

一是用“1+1”的方式,捆绑将贫困户发展成乡村旅游接待户。从补助政策上,鼓励乡村旅游接待户中的非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创业增收,确保1户非贫困户至少带动1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对带动成效要进行验收,并对通过验收的非贫困户和贫困户进行到户补助。目前,全县已通过这一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500余户,到户补助近1000万元。

二是通过建立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平台,接纳贫困户进入合作社,通过乡村旅游脱贫。目前已成立这样的合作社3个,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亿元,带动贫困户1860户,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针对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带动作用弱、贫困户增收渠道窄等问题,石柱选择了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土地流转等14种产业扶贫模式,把产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有机地融合起来,如采取“经营主体+生产基地+贫困户”模式,推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融入生产加工链条各环节,从产业发展中获取更多收益。

这一机制是由政府负责引导、政策帮扶和监管,经营主体负责提供种苗技术、回购产品、统一销售,贫困户负责订单生产。截至9月底,全县已有592家经营主体,与1.2万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发展特色产业5万余亩,养殖畜禽近17万只(头)。

创新方式确保精准扶贫

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石柱还针对一些贫困户没有发展产业的能力,难以自己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的状况,创新产业扶贫的方式,确保精准脱贫。

石柱洗新乡保合村有45户建卡贫困户在产业精准脱贫中,由县里引导村里,建立起以贫困户为主要成员的红色保和养鸽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鸽子养殖和中药材种植等。然后,又将金融扶贫与合作社连接起来,由石柱县兴农融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重庆银行石柱支行给贫困户合作社按50000元/户的额度统一授信(期限3年),贫困户合作社又受托给扶贫企业。

受托的扶贫企业,用成熟的管理方式、品牌、营销渠道进行统一集中经营管理,并负责归还银行的本金和利息。合作社每年按银行实际放款总额,贫困户每户固定分红3000元以上。

在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方式中,石柱还探索实行了四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

一是股权收益扶贫,建立股权化资金8000万元,采取经营主体50%、村集体10%、贫困户40%的股权分配方案,每年按持股额的8%和资金效益的40%分别实行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

二是基金收益扶贫,建立1亿元资产收益扶贫专项基金,经营主体按照带动重点贫困户情况有偿借用基金,并按照约定对重点贫困户支付固定收益和效益收益。

三是信贷收益扶贫,政府设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银行放大10倍向经营主体发放财政贴息贷款,经营主体按照约定对贫困户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

四是旅游收益扶贫,每年安排1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资金,支持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采取定向用工、固定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这四种模式计划投入资金3.3亿元,对全县15758户贫困户实现全覆盖。目前已投入2483万元,先期解决失能弱能重点贫困户1039户,预计户均分红2000元以上。记者 罗成友 通讯员 谭华祥

编辑:郭建家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