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道

 时间:2017-11-09 11:32:17来源:公益时报

“对社工机构来说,京津冀三地社会工作协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可以把自身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其他地区进行复制、实践。同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资源和文化,三地协同发展也增加了社工机构和人才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

10月31日,第二届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发展与“三社联动”创新实践论坛在北京举行。在参会社工机构代表、北京市西城区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总干事李璐龄看来,今年三地民政、行业及机构间的合作更加务实,相互之间的交往也更多,三地在人才培养、社工机构孵化及项目督导等方面都有了实质性进展和案例落地。

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发展,三地民政部门签署了《京津冀社会工作共创共建共享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分工。同时,论坛还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更名为“京津冀社会工作高峰论坛”,由三地轮流举办。在诸多政策的推动下,三地社会工作协同发展将步入快车道。在此背景下,雄安新区的建设能否成为三地社会工作协同发展的试验田?三地又该如何面对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将雄安新区作为“实验田”

围绕“共建、共创、共享”主题,《京津冀社会工作共创共建共享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明确提出了三地协同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重点及分工:突出工作重点,以点带面,促进京津冀社会工作协调联动;2020年前,主要在政策创制、教育培训、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实施好“十个一”工程。

计划中提到的“十个一”工程包括创制一批社会工作政策、制定一套共用的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建立一个三地社会工作者交流机制、建立一个共享的专家库、建立一支共享的督导团队、建立一支共享的社工应急服务队、打造一个共享的交流平台、打造一个共享的社会工作信息平台、打造一体化的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开展一系列的课题研究。

该计划提出,三地可围绕精准扶贫、疏解非首都功能、冬奥会举办和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以新挑战、新机遇为题,共同开展系列社会工作课题研究,由三地民政部门牵头,行业组织及相关高校配合。

据天津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杨丽荣介绍,目前天津市津南区与北京市西城区、河北省保定市,天津市武清区与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廊坊市,都签订了《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一步,三地社工行业组织还将把雄安新区作为“实验田”,将一些试点、实验及重点建设项目放在雄安地区。

事实上,在国家推出建设雄安新区的战略后,社会工作行业对此就展开了很多讨论。本报此前曾报道,今年五月初,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北京市社会工作协会,天津市社会工作协会等机构代表,在一次会议期间曾就雄安新区战略能够给京津冀社会工作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进行了交流讨论。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一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要增加到145万人,而目前社工队伍还存在很大的缺口。行业内人士认为,京津冀三地社会工作协会可以尝试将触角延伸至雄安新区,建立社区工作服务站,这对行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期。

今年9月,在由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17年京津冀社会工作研讨会”上,三地社工行业、社工机构代表再次就社会工作如何提前介入雄安新区建设进行了研讨,希望激发三地社会工作区位联合优势,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能量,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保定市善和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中心发起人林顺利认为,雄安新区作为新的城市集群中心拥有海量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需求,而且需求的形式和内容也会与传统城市有很大差异,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新课题。“一旦新区规划落地,移民搬迁、拆迁征地、流动人口、新移民城市融合等问题就会凸显,社会工作很显然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所以,三地社会工作协同对于雄安新区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个筹备,也是三地社会工作协同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要看到三地发展不均衡问题

虽然京津冀社会工作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但从社工从业人数、财政投入、人才培养及管理机制等方面来看,三地社会工作发展仍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北京市持证社工超过26800人,全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两年前就已经超过30万人。据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谢延智介绍,北京市社会工作财政投入体系正逐步完善,形成了多部门购买、多角度投入,财政资金、福彩公益金、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多方资金融合,把社会工作服务纳入了政府购买服务,保证社会工作发展的经费纳入市政府财政预算。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每年投入购买社会服务的资金超过三亿元。

而据天津市社管局局长张宝甫介绍,目前天津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为1.58万,“天津鼓励符合条件的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工机构。我们也在加大资金投入,2013年天津市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的意见,设立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经费,五年市财政累计注入资金超过两亿元,用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从2015年开始,市、区两级财政开始支持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

相比而言,河北省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据河北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建民介绍,2013年以前河北省仅有一家社工机构,经过几年的培育发展目前有70多家社工机构,而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不到5000人,与北京、天津有着巨大的差距。“新成立的社工机构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资金、缺人才,规模小,影响力不够,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我们也缺乏知名机构和品牌服务项目,很多机构的工作都是采取自己垫资或社会筹资的方式开展。”

河北省对于社会工作的财政资金投入也十分不足,目前投入仅有340多万元,与北京、天津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而除了省会石家庄和保定市,河北大多数城市甚至没有社会工作专项资金。另据陈建民介绍,河北社会工作体制机制也亟待理顺。今年7月,河北省级层面已经将社会工作管理工作由人事部门调整到民间组织管理局,而各个市还停留在人事部门,管理关系尚未理顺。

2013年河北省委组织部印发的《河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提出,到2015年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2万人,到2020年达到5万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河北省民政部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不过,河北省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目前,河北省有10所高校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累计培养3000多名社工专业学生,确定了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石家庄学院、邢台学院、衡水科技工程学校等院校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此外,河北省还在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大力开展社工项目品牌化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林顺利认为,三地社会工作不平衡问题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问题,一方面,京津地区资源丰富,底子好、投入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加上起步较早,当然会比河北省发展的快。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河北省自身并不是停滞不前,这几年在河北省民政厅和各地市尤其是石家庄和保定市民政部门的努力下,河北社会工作也有了较大进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比如,经过几年的发展,保定市在三社联动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目前已有莲池区兴华苑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模式、城市秀兰美地的一站两委三平台模式、领航1+1基层社区持证社工专业化服务人才引领模式等。

“我觉得要解决三地社会工作发展的不平衡状态,首先要整合资源,三地之间能够相互支持,实现人才等资源的跨区域整合,这也是三地社会工作协同发展战略提出的初衷。三地社会工作协同发展到最后实际上是服务资源的跨区域配置与项目的跨区域开展,那么必然会出现自由流动的人力资源市场的问题。我的观察是,目前三地都处于人才紧缺的状态,如何克服这个状态,以及如何在这个状态的基础上实现协同,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所在机构刚刚加入三地协同事业中,曾在非官方层面与京津两地的社会组织有过交流,非常期待有更进一步的合作。”林顺利谈道。

链接

京津冀社会工作

协同发展大事记

2015年11月,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签署了《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三地民政部门10大重点合作领域。

2016年3月,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民政局签署《共同推动社会工作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2016-2020)。

2016年4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社会工作行业协会(促进会)共同签订《京津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协议由《京津冀社会工作者教育培训框架协议》《京津冀三地社会工作信息建设框架协议》《京津冀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连锁发展框架协议》和《京津冀社会工作资源共享框架协议》四部分组成。

2016年5月,北京市民政局、天津市民政局、河北省民政厅签订了《京津冀社会工作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三地将在社工人才能力建设、社工登记、继续教育和“三社联动”等方面探索一体化互认模式,探索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三地资源共享、跨区域开展服务的互用机制。

2016年10月,京津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发展研讨会举行。当天,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发展办公室揭牌,京津冀社会工作行业组织诚信联盟成立。

2017年9月,“2017年京津冀社会工作研讨会”就《京津冀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京津冀社会工作突发事件(灾害)应急工作的联动措施》进行了讨论。

2017年10月,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签署了《京津冀社会工作共创共建共享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了三地社会工作协同发展的任务、重点及分工。

编辑:郭建家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