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个社会组织如何成为丰和社区“服务帮手”

 时间:2017-09-19 21:10:01来源:长春日报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安定和谐。”我市绿园区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正是顺应了国家对于社会治理的新要求,顺应了百姓对于社会治理的新期待。

记者手记——

“社区工作人员少,日常事务性工作多,想开展便民服务总是忙得脚打后脑勺儿。”绿园区正阳街道丰和社区党委书记王红岩的一番话,道出了很多基层工作者的心声。

如果一些高标准的社会组织能常驻社区,对社区而言一定是如虎添翼。

今年,绿园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对进入视野的社会组织以“分离化”治理体制为纲,以“社区协同治理服务站”为目,纲举目张,引进、管理、调度社会组织。记者通过在丰和社区的调查发现,经过半年实践,这里已经初步破解了“社会组织服务群众积极性高”与“服务百姓触角难以深入基层”的现实矛盾。

36个“服务帮手”是怎么确定的?

准入机制是门槛

随着社会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社会组织早已不是新生事物。但每到一个地方,“打一枪、放一炮”式的社会服务很难深入民心。

绿园区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体外的其他社会治理主体,使政府职能部门迅速调整自身角色,转变职能,从“全能”政府向“有限”责任转型,推动社会共同治理发展。

通过建立“分离化”治理体制,一方面推进“政社分离”,全面梳理事项清单,进一步明确政府和社区管理权限,划清“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界限;另一方面推进“居站分离”,通过建立社区协同治理服务站,承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社区从长期被动中解脱,实现自治功能回归。

“社区协同治理服务站的成立,为社区搭建起服务群众新平台,社区也多了一只服务群众的有形之手。”绿园区副区长王景耀说。在准入机制的调控下,今年,社区协同治理服务站入驻丰和社区,随之而来的还有36个准入型社会组织。

36个“服务帮手”是如何运作的?

群众“点单” 组织“送货”

在丰和社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广泛,涉及居家养老、互助照料、家电维修等百姓所需的服务类型。服务前期,社区通过调查问卷和网上调查等形式了解群众诉求,形成服务项目列表,社区协同治理服务站对照列表甄选社会组织服务居民。社会组织用心输送服务,群众为社会组织服务打分,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良性服务模式。如今,36个备案的社会组织各尽其职,成为丰和社区工作者服务群众的有力帮手。

“别看社区协同治理服务站地方不大,但服务项目不少,我们按照居民需求向服务站‘点单’,社会组织协调人员‘送货’,百姓‘签收’高标准服务。”丰和社区党委书记王红岩坦言,社区人手少,公共服务想法多、开展难。(下转2版)

如今,在社区协同治理服务站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特色社会组织落户社区,社区每周策划的公共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通过社区协同治理服务站推荐和审核资质,每个入驻社区的社会组织都是管理规范、资质完善、服务过硬的专业团队。

36个“服务帮手”带来了什么?

为民服务“大合唱”

“入秋了,做做康复治疗舒筋活络,挺舒服!”“上了年纪,季节交替就得提前保健”……日前,在丰和社区社区协同治理服务站,居民们体验着康复治疗仪带来的舒适感受。作为丰和社区全新引入的免费服务项目之一,电疗康复社会组织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受到居民们的青睐。60岁的黄阿姨说,以往社会组织到社区搞活动时间是随机的,活动项目虽好,但持久性差,居民们参与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如今,社会组织常驻社区,居民们可随时到社区享受高品质服务。

炎炎夏日,社区张贴养生宣传单,在协同治理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润身中医”社会组织走进社区为500位居民免费提供“三伏贴”;群众反映小区附近没有家电维修场所,社区直接找协同治理服务站“下单”,家电维修社会组织为辖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维修服务,普通居民也可享受折扣优惠;辖区下岗职工、大学生、退役士兵为找工作犯愁,社区将辖区居民统计数据报给协同治理服务站,就业安置社会组织每月定期在社区内开展小型招聘和创业服务培训会……

建立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体系、志愿服务常态化体系、驻区单位共建共享体系、居民群众共同参与体系……从最初的政府承担社会管理全权包保唱“独角戏”,到如今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创新联动社会治理“大合唱”,“一字之变”凸显为民情怀。今年年初至今,绿园区对接专业化社会组织230家,覆盖慈善、公益、民生、经济等领域20多个门类,实现920个服务项目在社区落位。

36个社会组织入驻丰和社区只是绿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一个缩影,随着社区协同治理服务站功能不断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扎根社区,服务社区。(本报记者 王菁菁)

 

编辑:郭建家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