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项铮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可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几年内患者认知功能退化,完全丧失生活能力,平均病程是8-10年。由于致病机制复杂,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研发新药多年来难有突破性进展。2024年第一款对因靶向药物问世之后,越来越多阿尔茨海默病创新疗法进入人们的视线,AD治疗是否迎来行业拐点?阿尔茨海默病该如何预防、诊断、治疗?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毛晨晖。
患者日益增加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AD患者越来越多。《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中显示,我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患者近1700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占70%,近1200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中,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超过5%。
毛晨晖告诉记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患病人数将逐渐增加,而且会增长非常快速。”根据Logistic函数建立的“S型”患病率趋势模型预测,我国2030年60岁以上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将达到近2000万人。
阿尔茨海默病是非常可怕的疾病。患病后,平均8-10年患者会丧失生活能力,时间长短和治疗、家庭照护的方式、自身的情况有关。一般来说早发的患者、年轻的患者发展得比较快,年龄大的相对来说进展要慢一点。
我国非常重视阿尔茨海默病的诊疗发展。去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其中提出,到2030年,痴呆防控科学知识基本普及,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全面开展,老年期痴呆风险人群得到早期干预,规范化诊疗机制更加完善。
毛晨晖
预防、正确护理至关重要
毛晨晖告诉记者,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尚无绝对有效的预防方法,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发病风险或延缓疾病进展。比如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心血管慢性病等;了解疾病早期迹象:关注记忆减退、判断力下降、性格改变等早期症状;及时定期体检:特别是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认知功能筛查。
此外,血液筛查的检测方式相对便捷,部分医院和体检机构能进行筛查,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筛查阳性后应到医院进一步完善确诊检查;如果是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以及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房颤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以定期检查;如果身边老人出现疑似有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症状,比如迷路,说不清话,短时记忆出了问题,脾气性格变化等,建议直接去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
疾病一旦进展到中后期,患者本人会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家人的照护负担严重,应该从生活起居、心理、特殊护理等几方面科学护理阿尔茨海默病老人。毛晨晖强调,“我们鼓励在早期就进行干预治疗,给患者争取更长的独立自主生活的时间。”
治疗手段不断丰富
长期以来,阿尔茨海默病缺乏有效的对因治疗手段。
毛晨晖教授告诉记者,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迄今并不明确。目前主流学说认为,β淀粉样蛋白等在大脑内沉积形成斑块,破坏了神经元,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减退、词不达意、判断力下降等脑功能异常和性格行为改变。许多治疗方式也围绕这一机理展开。
2024年,全球首个获得FDA完全审批的阿尔茨海默病对因靶向药仑卡奈单抗在我国上市。今年3月,多奈单抗注射液也在国内正式上市。此外,颈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中医药治疗……越来越多阿尔茨海默创新疗法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毛晨晖介绍,颈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可以加速有害物质的转运和清除,但是否能够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复杂多样,主要通过调节身体平衡、改善脑部微循环等来促进神经细胞的营养和修复,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对因治疗靶向新药可通过清除淀粉样蛋白斑块来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速度,”毛晨晖强调,新上市的两款靶向新药作用靶点不一样,已经临床应用近1年的仑卡奈单抗作用于更早期、更前期的可溶性的成分,阻止淀粉样斑块沉积。今年新上市的多奈单抗针对已经沉积的不溶性的淀粉样斑块。
毛教授还表示,阿尔茨海默病是进展性疾病,从疾病的发病机制上来说,淀粉样蛋白被清除后,依然会不停产生,只要不用药就会持续产生和累积,就会产生病理反应。因此临床上使用靶向药物清除淀粉样蛋白后,理论上应该持续治疗,但维持治疗是否需要减量,需要减多少量,使用频率如何,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临床用药进一步的研究数据进行个体化量裁。
此外,“疾病的早期干预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只有早期治疗才有可能更大程度地缓解疾病进展,这要求人们提高对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症状的认知,并且及时到医院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毛晨晖说。
(受访者供图)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4/10/content_322373.html
编辑:张念茹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