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6 月 21 日,科普中国·星空讲坛以“科学报国正当时”为主题,邀请五位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领域、角度阐释如何从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出发,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做出未来选择。
清华大学化学博士、科普作家孙亚飞带来演讲《化学的无限可能——从实验室到日常生活》
以下是孙亚飞的演讲节选:
我学了很多年化学。
高中起,我就参加化学竞赛,运气还不错,保送到北京大学,在北大化学系待了 4 年。
毕业后,我在一家工厂担任研发工程师,也是在那里,看到和学到了很多和实验室里不一样的东西,之后就走上了科普的道路。
从事科普工作的过程中,我又发现:好像仅有一些化学知识还是不够,于是回炉深造,到清华大学化学系读了博士。
算算看,从高中到现在,我已经在化学实验室里面泡了挺长的时间。那么,在实验室里,我们一般会做什么?
这些实验室的“黑话”是什么意思?
在实验室里,我们常提到几个“黑话”:过柱子、打核磁、测电镜还有洗瓶子。
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
过柱子
过柱子是化学实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所有的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不会只得到某种单一产物,而是很多产物混合在一起,所以需要对这些产物进行分离。
在化学实验室里,每次反应进行完,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其中我们想要的产物分离出来,而分离的方式就是“过柱子”。
过柱子的时间有长有短。有时过得快,二三十分钟就能把我们想要的东西给分离出来,不过通常我们都需要干上一天的时间,有时过上一天也不一定能分出来我们想要的,过上几天也是有可能的。
打核磁
好不容易过完柱子,拿到了分离的产物,那怎么确认它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呢?
这就需要打核磁。它的原理其实和医院里的核磁共振一样,不过,实验室里这个核磁更小巧一些,一般是针对毫克级的样品进行检测。通过核磁共振的检测,我们就可以验证这个分离出的产物是不是就是我们想要的那个东西,确定下这个结果。
测电镜
但是,有了这个结果,可能还不够。因为这个物质的纯度可能还不够高,那怎么办呢?
对于纯度不高的物质,我们需要提纯,提纯后让它长出晶体,最好是长成一个叫单晶的东西。长完之后,我们就要在电子显微镜下面进行测定,也就是“测电镜”。
洗瓶子
洗瓶子其实也是化学实验室里非常重要的动作。
如果瓶子没洗干净,留下一些杂质,就很可能导致后面的化学反应失败。但有的时候,瓶子洗得太干净也不行,比如前面说,测电镜找单晶,可有时候瓶子洗得太干净,单晶却会长不出来。
所以,你看,化学实验室里的每个行为,其实背后都是有学问的。
化学实验室里的无限可能性
做实验的过程,听起来有点枯燥,而且有时还得不到想要的结果——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做这些实验?
简单说,做实验真的有好处。
比如富勒烯(C60),按分子的说法其实是碳 60,因为它是 60 个碳原子去构成的球形分子。这个分子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富勒烯分子,看起来像个足球| 图虫创意两百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在想办法去探测太阳或者更远的地方有什么化学物质。比如,宇宙中那些“黑”的地方,里面是什么?化学家也想知道,于是去做一些光谱测试,因为即使是“黑”的地方,它可能也会有一些光谱打过来。
上世纪 50 年代,就有一些太空里面的分子被查出来了,但是,它们的光谱打出来之后,科学家发现,在地球上找不到一模一样的光谱,这就说明,太空里的这些分子是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认识的。
其中一个,就是富勒烯的光谱。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它是长成这样。化学家在实验室想了很多办法去合成跟它相似的东西,但是,始终都没有想到是这样一个球形分子。做了大概十几年,有一个化学家突发奇想,用一些电弧的方法,就做出了这样一个东西,然后拿去检测,就发现:这不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一个纯单质嘛,而且是 60 个碳,像足球一样的完整分子。后来,这位化学家也因为这项工作获得了 1996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实验虽然确实枯燥,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去做实验和验证,但是,当我们发现它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原来这个自然世界如此有意思。
当然,后来科学家又发现,这个碳 60 其实也没有那么难获取,你在家里面哪怕点一根蜡烛,烧出的碳灰里就能找到这个分子,听起来也有点像“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确实,化学发现经常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
比方说,碳如果不是像富勒烯那样形成球,而是完全铺平,就是石墨烯分子,石墨烯叠起来之后是石墨,每一层就是石墨烯,但是想把这个石墨一个个切片切成石墨烯,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只有一个原子那么厚。
但是在二十年前,有一位叫安德烈·海姆的科学家,他想,我不是不能够用刀把它切开嘛,那我换一个方式吧,用胶带。
我们知道,用胶带撕东西的时候,会把一些物质从中间给它撕开,那么,多撕几次,是不是就能把这个石墨给撕开呢?这个实验方式看起来有点搞笑,但他最后还真的做成了,将石墨做成了单层的石墨烯。
化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化学实验室里有很多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
比如电动汽车里都会用到的锂离子电池。现在,我们的家用汽车都在从原来的燃油汽车往电动汽车过渡,电动汽车就需要用电池。以前的电池容量不太够,效率也不太高。后来,锂离子电池出现了。锂离子电池的厉害在哪里呢?以前电池在充电的时候会有个记忆效应,如果没有把电用完立即就去充电,那么电池就会记住这个电量,以后再用到这个电量的时候,电池就显示没电了。但锂离子电池不会,而是在每次反应完了之后都把电量用完,然后再充进去。
还有像医院里用的注射器,也需要很多化学知识才能生产出来。药品跟化学就更相关了,比如我们熟悉的阿司匹林,化学专业的学生上有机化学的第一个实验一般就是制作阿司匹林,它是非常经典的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一种药物。
再比如,加工芯片需要用光刻机或是高纯度的硅片,这些物质和加工的工艺,同样需要化学支撑,化学工艺足够发达,才有可能生产出纯度为 99.9999999999%的高纯硅(9 的数字要达到 12 个),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计算机在运算的时候就容易出 bug。还有光刻机里要用到的光刻胶,也要通过化学方法,才能合成我们做芯片所需要程度的光刻胶。
未来,化学还可以做什么?
未来,化学能做的事情更多。
比如,AI 相关的技术,需要用到芯片,还需要很多算法,还要用到一些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也需要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比如触觉,怎么才能传递到人体呢?当然需要我们先把人体自己的化学机制弄清楚,再去找到相应的材料,再把触觉模拟出来。
还有我们会担心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但实际上,通过新的化学知识,可以让水和空气变得更加洁净。如果说切身体会的话,最近十多年来,北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其中就离不开很多化学家的贡献。
未来,还有很多深空探测、入地还有下海的过程,也需要很多新材料的支撑。
还有,现在能源越来越缺乏,我们不能总依赖那些化石能源比如石油或煤炭,因为这些资源总会挖光的,而且它们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带来温室气体效应。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利用一些新能源,比如太阳能、水电或者风能。要发展这些能源,就需要用到很多化学知识,因为需要加工很多材料,比如风电,它表面有一层散热层,就会用到石墨烯作为原材料去做这个散热层。
策划制作
作者丨孙亚飞 科普作家
审核丨穆云松 中国人民大学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副教授
责编丨杨杨
编辑:王小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