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式”帮扶为精准扶贫开出“良方”

 时间:2017-05-24 23:21:34来源:中国网

多年扎下的穷根如何拔除?防止返贫的防线如何建立?扶贫干部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近日,新华社记者分多路到基层蹲点调研,探究贫困地区脱贫的具体实践。(5月21日新华社)

常言道:“输血”不如“造血”,“富口袋”不如“富脑袋”,扶贫济困,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决贫困者一时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挣钱能力和机会,提高困难人群的身体素质和教育水平。脱贫攻坚是个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贫困村要如期脱贫,除了领导重视、专家造访、选派“第一书记”,为贫困村带来资金、带来项目、带来技术,进行“造血”式扶贫,还需贫困村群众主动“造血”,不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如何帮扶才能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直接给钱当然来得容易,可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要想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仅靠“输血”扶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没有触及贫困的根源,只能治标,所取得的扶贫成绩往往都是昙花一现,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精准扶贫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当地的综合态势,找到当地的发展致富的“命脉”,遵循客观规律,将扶贫资金、资源用在该“使力”的点上,用在真正能为民带来增收的产业、实业上,建立“造血”功能,走出一条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背景的特色致富路。

毋庸讳言,扶贫终究是扶“人”,关键又在扶“心”。增强扶贫对象“造血”功能,使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门路和技术,方能具备抗风险能力,不再因病、因灾返贫,如果在辅以立足当地实际发展特色种养业,重视产业扶贫,加大与脱贫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既能达到扶贫又扶智,还能扶贫又立业。从而使地方的脱贫致富能够立足于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真正做到积小成为大成,积小胜为大胜,让精准扶贫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思路决定着出路。如今倡导的由单纯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过渡,既能防止短暂的脱贫后再次“返贫”,更做到了扶贫先扶志。势必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增强脱贫的信心和斗志,切实转变他们的发展观念,使他们的发展观能够跟上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精准是关键。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资料里,要根据帮扶地、帮扶户的具体情况,科学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让贫困户从心里、从行动上都能真正脱贫。只有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才能真正使贫困人口走上致富之路。(赵洋)

编辑:郭建家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