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重器辉映文化融合

 时间:2023-04-19 08:28:0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春秋晚期王子午鼎。

无锡博物院供图

近日,“江河辉映——中原与江南青铜时代考古文物展”在无锡博物院开展。展览分为“礼定中原”“战车上的和平”“玉饰陶饮”三部分,展出青铜时代的文物110件(套),包括青铜器、原始瓷器、陶器、玉器等,展现了以中原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江南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交汇融合的历史进程。

中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石器时代末期,兴盛于夏商周,衰落于秦汉以后。青铜时代则起源于夏代,在商周时期达到顶峰,战国以后,随着冶铁技术的推广,青铜时代结束。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僭越现象增多,很多诸侯王开始使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到了战国时期,青铜生活用器比重增加,世俗化倾向明显。青铜器从产生、兴盛到逐渐衰落,其背后反映的正是中华文明从多元发展向一体化融合的代表性阶段。

展览中的王子午鼎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当时出土的鼎共有7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造型与纹饰完全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这样成组排列的鼎被称为列鼎。此次展出其中的一件鼎,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腹径68厘米。宽体、束腰、平底、斜立式耳,口部有一圈厚边,腹部饰满浮雕蟠龙和窃曲纹、弦纹。器身周围攀附着6条浮雕夔龙,兽口咬着鼎的口沿,兽足抓着鼎的腰箍,仿佛即将腾空而飞。此鼎为分铸后焊接而成,采用了榫卯等先进工艺,内壁刻有84字“鸟虫篆”铭文。铭文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我施德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准则。铭文中提到鼎的主人王子午,又叫子庚,当时任楚国的令尹,是楚庄王的儿子。

鼎有方鼎和圆鼎两种形制。王子午鼎虽为圆鼎但底部却是平的。一般圆鼎腰部浑圆外凸,王子午鼎却是束腰收腹,展现了楚国“细腰”的独特风韵。

中原地区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而江南地区的青铜主要用于剑、戈等兵器的铸造,这是江南特别是吴越地区青铜时代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

此次展出的吴王僚剑,通长41厘米,最宽处2.7厘米,整体呈窄长扁条形,扁茎,无剑格、剑首。剑两面通身饰有斜“王”字形暗纹,两纵近脊处有铭文12字。青铜器专家吴镇烽认为,此剑是目前仅见的一把吴王僚即位后的自铭剑。

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国贵族墓出土的乐器体现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编钟是中原地区礼乐文化的重要代表,鸿山墓出土了大量成套成组的编钟,全为青瓷或硬陶质地。尽管器型仿效中原,但钟钮的造型和戳印纹饰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例如甬钟长柄上的圆钮悬虫为虎形或蛇形,纹饰大多是用竹签类尖状器物手工戳印的C形纹或由双C组成的S形纹。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提到“秦王为赵王击缶”,缶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打击乐器。《说文解字》记载,缶为瓦器,是用土制作的。长期以来,考古未发现陶缶实物。鸿山越国墓出土的青瓷三足缶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瓦器缶。此缶内外施以泛青或泛黄的釉,整器作深腹盆形,底部有3个矮蹄形足。口下贴有对称的兽首状耳,耳上戳印C形纹,腹部饰S形纹,另两侧有对称的蜥蜴匍匐在缶的上腹部至口沿,两前肢攀在口沿上,口咬住缶沿。

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说,从“天下万国”到秦统一中国,以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为特色的中原文化辐射到大江南北,与当地文化碰撞、融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此次展览所展现的正是这一壮丽的历史进程。

编辑:WJ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