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时尚达人,你大概听说过“公平手机”。“公平手机”(Fairphone)是一家荷兰的手机公司,但是,公司做手机生意却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希望通过消费者选择这种手机推动改善劳动者生存环境、实现环境正义,包括公司与非洲的民间组织合作以获得相对洁净的稀有金属原料,改善中国组装线上的工人福利等。
事实上,这种“消费者公益运动”在全球方兴未艾。“公平交易咖啡”就是典型例子,欧美消费者通过购买“公平交易咖啡”,避免南美农民受到中间商的恶意盘剥,以改善农民的贫困。消费者通过自主选择,将压力层层传递给销售商、生产商,最终推动劳动保障水平、禁止雇用童工、制止污染。而所谓的“供应商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企业代工合同的组成部分了。
一方面,消费者充分利用购买选择权,倒逼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另一方面,企业也通过提供更多样性、更有创造性的公益活动,来吸引消费者,这也成为企业之间的“软实力”竞争。
消费与公益,也在高度相互渗透、融合,这是公益事业发展的方向。
目前,企业责任报告、社会公益活动已成为新兴企业的标配,将消费与公益“强关联”,看着有些奇怪,但这是社会公益的重要路径——广参与、微付出、积聚效应。互联网平台大幅度降低了民众参与公益的成本,网络支付、个人公益账号、社交排名等网络手段,极大地便捷了公益活动的参与、支付、分享。
就像阿里的“爱心宝贝”计划,卖家自愿把店铺里的商品设置成“公益宝贝”,同时设定一定的捐赠比例和相关公益项目;在商品成交后,就会按比例捐款,这么一来就形成聚沙成塔的效应,阿里平台上全年捐赠超过10次的“剁手党”超过1.3亿人。蚂蚁金服的“蚂蚁森林”项目,也是通过鼓励用户选择减碳生活方式、设立个人碳账户,在沙漠里种下111万棵树。
这样一来,普通的消费活动就被赋予了公益价值,也提升了用户的自我实现感。
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之前,王石因为那句“捐十元”的话,被卷入舆论口水中。9年之后回头再看,可能更多人会认同王石的观点:做公益、做慈善,需要的是社会成员的广泛投入、身体力行,但不是悲壮的“毁家纾难”,更不能以摧毁自己正常的生活方式来做公益,那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另一方面,这十来年,中国公益事业日益成熟,从“营养午餐”到“关爱老兵”,再到精耕白领人群的“一个鸡蛋的暴走”,大家可以发现公益活动与娱乐、个人素质拓展、商业、学业要求等相互交织。公益事业更加成熟,也更加体现人性,而不是渲染“悲情”、牺牲,努力开掘“惠而不费”的渠道。
其实,人人都有“公益之心”,关键是现代社会中有没有相应机制能发掘、启动、积聚大家的善心?另一方面,大型企业有着很多资源和话语权,消费者怎么通过消费选择,促进企业去履行社会责任?
“公平手机”、“公益宝贝”等消费者公益项目,有效降低了普通人参与公益的门槛,也是未来公益的一个重要实现路径,“剁手”和献爱心并不矛盾。(沈 彬)
编辑:ghb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