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鱼刺卡住,为什么不能去口腔科?

 时间:2023-02-27 08:47:22来源:北京科学中心 中国公益新闻网

说到吃鱼这件事情,喜欢的人每天无鱼不欢,不喜欢的人一口鱼肉都不愿尝试。为什么有人特别不喜欢吃鱼?除了部分鱼的腥味让人不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吃鱼容易卡刺,太难受了!

来源|pixabay

很多人都有过吃鱼卡刺的经历,卡刺看似是小事,处理不当却可能造成生命危险!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吃鱼卡刺”那些事~

1

为什么有的鱼刺多,有的鱼刺少?

鱼除了一条脊骨之外,很多鱼还会有“肌间刺”(Intermuscular bones,IBs),又称肌间小骨,是分布在鱼类脊骨两侧肌隔中及连接在椎体上的小骨上,由肌间隔结缔组织骨化而成,主要功能是固定和辅助肌肉的运动。

来源|百度百科

从古至今,鱼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肌间刺陆续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多到少——最后消失的阶段,如出现时间较早的鳗形目、鲤形目,肌间刺较多,更晚出现的鲇形目、鲈形目,肌间刺就比较少。也就是说,在演化中较低级的鱼,肌间刺较多。

黄鲈的刺较少

来源|维基百科

不同的鱼,鱼刺的数量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海鱼的鱼刺少,而河鱼的鱼刺多,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河鱼,在演化中大多属于比较低级的鱼类,如我国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还有“四大名鱼”松江鲈、黄河鲤、兴凯湖鲌、松花江鳜,肌间刺比较多。而我们常吃的海鱼如石斑鱼、大黄鱼都属于鲈形目,刺较少。

草鱼的刺较多

来源|维基百科

但是海鱼也有一些类别有着较多的肌间刺,如沙丁鱼、海鳗等。

沙丁鱼的刺也较多

来源|维基百科

其实,不管是少刺的鱼还是多刺的鱼,都有可能出现卡刺的意外,即便是吃鱼的老手,也难免会遇到卡刺的状况,因此吃鱼的时候要慢点,不要太着急。那如果被鱼刺卡住,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呢?

2

被鱼刺卡住的危害

吃鱼卡刺,有些老一辈人会使用土方子来解决,如吞咽馒头米饭、喝醋、用手抠等,但这些方法并不科学。

来源|长沙晚报

鱼刺的主要成分是钙,可与醋中的醋酸发生反应,但想要用喝醋来软化鱼刺,效果甚微,因醋在喉咙中只是短暂停留,作用时间不长,而醋中有效的醋酸成分很低,用其软化鱼刺需要长时间的浸泡。另外,醋容易刺激食道,如果食道被鱼刺划破产生伤口,喝醋反而容易进一步刺激伤口造成不适。

而吞咽食物反而会把鱼刺推得更深。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鱼刺都是卡在扁桃体、舌根处这些较浅的位置,而盲目吞咽食物,会将鱼刺推入咽喉深处,划破咽喉和食道,可能造成感染;如果鱼刺较大,甚至会直接穿透食道,造成穿孔。

来源|百度百科

食道被穿孔,容易引起局部脓肿,这些脓肿会压迫气管导致窒息,也可能牵连血管引起重症感染;食道附近还挨着主动脉,鱼刺划破食道后可能也会刺破主动脉,引起大出血。有些鱼刺还会进入胃部和小肠,引起胃穿孔和腹膜炎,如果不及时处理,分分钟有生命危险。

还有人可能会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处理,也是不科学的,因为鱼刺卡到的是食管而不是气管。

真没想到,吃鱼卡刺的危害竟然这么大,那如果不幸被鱼刺卡住,我们可以怎么处理呢?

3

被鱼刺卡住怎么办

吃鱼卡刺,千万不要自行盲目取刺,先保持镇定,确认是否真的被鱼刺卡住,排除因进食速度过快导致食物擦伤食道黏膜的假象。

如何确认是鱼刺卡喉?若静止时(不做吞咽动作),疼痛不明显,而吞咽时有明显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一般是鱼刺卡喉了。

来源|pixabay

可以先大力咳嗽,如果是小的鱼刺,就会被气流冲出;如果咳嗽无效,可以使用手电筒观察咽喉部,检查是否能看到鱼刺,如果能看到鱼刺,可以让家人尝试用镊子夹出,如果始终无法取出,就应马上去往医院的耳鼻喉科,请专业医生来进行取刺。

取刺之前,医生会先检查鱼刺所处位置,如果鱼刺卡住位置较浅,就可以直接用镊子取刺。如果检测发现鱼刺进入了食管,就需要使用食道镜或胃镜来进行取刺;极少部分患者的鱼刺会进入更深处,如胃部、小肠等,无法用胃镜取出的,视情况需手术治疗取出。

来源|南国早报 苏坚摄

总的来说,吃鱼卡刺,只要处理得当,就不会有什么大碍。鱼作为我们日常生活饮食体系里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如果我们因鱼刺而拒绝食用它,实在是得不偿失。

如果你也喜欢吃鱼,却苦于鱼刺而无法大快朵颐,那不妨选择一些鱼刺少的鱼来食用,比如金鲳鱼、石斑鱼、鲈鱼、罗非鱼等,都是美味又少刺的鱼类。另外,在食用鱼类时,要切记不要一心二用,专心吃鱼,专心“挑刺”,才能吃得更安心~

编辑: 审编:W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