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用14天走完230公里,呼吁公共服务对视障人士通达可及
4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位视障人士从惠州出发,计划用14天步行走过惠州、深圳、东莞、佛山,最后至广州。途经5个城市,3 5个镇街,共计230公里。他们将这一次徒步命名为“视障乐行计划”。昨天是他们徒步旅行的第7天,也是在深圳站的最后一天。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事盲人按摩工作,但又有着丰富的爱好。他们想改变常人对视障人士的刻板印象,也想呼吁公共服务对视障人士通达可及。
“跨一步,海阔天空”
活动发起人之一、团队中视力最好的杨破说,一个月前,他和朋友发起了这场视障人“自虐”徒步,命名为“视障乐行计划”,寓意乐于旅行、乐于行动。全程住宿费由杨破和朋友阿冲成立的展融文化空间提供,并为参与者提供一套含有护膝、袜子、雨衣、鞋套装备等基础装备的助力包和两件速干T恤。伙食费和额外的装备费则由参与者自行承担。
“很多人自己想走出来,拓宽视野,跟其他人接触。徒步会有不一样的生命体现。”杨破坦言,展融作为公益组织,尤其是涉及到整个社会文化、制度的改变,这些都没有办法呈现出来,很难拿到支持。
此次活动,由广州的甜公益在轻松筹上发起众筹,目标金额66670元。目前来看,众筹速度并不理想。截至5月4日17时,10天筹集金额14676元。“在步行结束之前如果没有达到指定的众筹数额,有两家公益组织将会补充空缺资金。本来我最不想放在轻松筹上。轻松筹主要是做大病救治的救济类的,我们是做社会倡导的。”杨破不否认当下帮助的重要性,他更希望还有价值和尊严的提升。
“大部分的盲人都没有工作,少部分有工作几乎都在做按摩。一辈子只能选择一个职业还是很受限,很压抑的。”为与更多伙伴共勉,这次徒步主题定为“跨一步,海阔天空”。
“为什么一定要做按摩?”
人们通常更习惯称视障人士为盲人。其实,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拥有一定的光感以及程度不等、方式不同的微弱视力。10人里面,只有2人是完全失去视力。
和普通人一样,团队中的10人都使用微信,借用手机读屏软件,以文字、语音各种方式和朋友聊天,也会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实时更新当天步行状态,或是文字、图片、小视频。
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阿冲爱好滑板、台球,泽宇也爱好滑板,他可以根据轮子声音判断出滑板档次。两人甚至还成立了国内首个盲人滑板爱好小组。玉容喜欢旅游,会带着从未出过门的妈妈去旅游。小苏喜欢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这次徒步后,武汉的玉容就要来深圳一家康复机构工作,继续做自己喜爱的儿童康复教育。她是十人当中为数不多从事按摩之外工作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按摩?我们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链接
他们为何不走盲道?
在和团队徒步的两天体验中,南都记者留意到,周围人对待他们是友好的。但相关公共设施显得并不那么友好。在大梅沙滨海栈道上,人车混行中总有避之不及或者忽略的时候,盲杖被自行车碰撞碾轧时有发生。
南都记者还留意到一个现象,徒步中没有任何一个人选择走盲道,“不完整,不安全”“有自行车”“硌脚”,其中原因都相对一致:体验不好。“盲道只是一个参照物,还凹凸不平,我们干嘛不走平的地方。”阿冲说,绿化带、马路的边缘都可以是他们出门走路的参照物,只要参照物设计合理,肯定比盲道用处大得多。
5月2日下午,红荔西路一十字路口处,因没有提示声音,带队的杨破未留意到信号灯为红色,南都记者见其完全没有停下的意思,便及时制止。
“如果没有声响,对盲人来说就等于路口没有红绿灯,通过就面临风险。”阿冲说,深圳太多路口的红绿灯是没有提示声音的,即便部分交通信号灯有声响提醒,音量也很少能与周边环境噪音相匹配。“很多地方因为觉得红绿灯提示声扰民而关掉。”
编辑:涂传博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