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中国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战略,对于确保粮食产量稳定意义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周卫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采用科技创新方法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当前,我国从科技自立自强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战略三方面实现跨越。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周卫接受新华网专访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周卫认为,可以从攻克低产土壤障碍以及创新推荐施肥方法等方面入手,助力“藏粮于地”。
周卫表示,土壤改良是实现藏粮于地的根本措施。土壤障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瘦、板、烂、酸、盐等,对于瘦,可采取有机熟化措施,利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质,熟化土壤;对于板,可采取厚沃耕层措施,通过深翻逐年加深耕层,增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对于烂,可采取工程排水措施,通过开沟解决潜育化稻田还原物质过多危害问题;对于酸,可采取酸性消减措施,通过施用石灰类、有机肥类物质消除酸害;对于盐,可采取盐碱改良措施,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工程措施排除或拮抗土壤中的盐分。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大幅度提升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
在创新推荐施肥方法方面,周卫认为,肥料是粮食的粮食,对作物增产的贡献率高达50%,科学施肥大有可为。针对我国化肥过量施用,施肥盲目,缺乏先进轻简的养分推荐方法,我们创建了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智能化推荐施肥新方法。这是基于大数据的推荐施肥方法,后台每种作物有5000多个田间试验数据作支撑。通过提炼产量反应、农学效率的内在联系,构建推荐施肥模型,研发养分专家系统。用户只需提供地块的基本信息,如往年产量、施肥情况,就能进行养分推荐,可通过微信关注使用。该方法先进轻简,易于为农户掌握和使用,总体上可提高作物产量5-10%,减施氮磷肥20-30%,提高肥料利用率10个百分点以上,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业已成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粮食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周卫表示,从提高土壤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入手,也可以助推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和植物营养学科的发展。
具体而言,养分资源包括有机养分资源和无机养分资源。无机养分资源包括化学肥料、缓控释肥料、作物专用肥、土壤改良剂等;有机养分资源包括畜禽有机肥、微生物有机肥、秸秆、生物炭、菌剂等产品。化学肥料从养分种类、数量、释放速度等为作物高产提供保障,有机肥料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活性方面助推农业生产能力提升。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周卫表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四个面向一脉相承,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与三个国家战略相对接,即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而从科技自立自强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实现三大跨越。首先,在科技创新方面,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必须努力实现原始创新重大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形成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从人才洼地走向人才高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是关键,必须显著增强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快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第三,在发展战略方面,从跟跑并跑走向战略引领。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实现战略引领。我国的杂交水稻、5G、人工智能、双碳战略、高铁技术等方面具有战略引领性。
在我国正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周卫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希望广大青年科学工作者发扬科学家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挥洒激情与汗水,书写更有高度,更有作为的人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编辑:黄蔚卿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