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社会工作师 | 李涛: 为社会工作发展“提灯探路”

 时间:2021-03-16 13:33:28来源: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市民政局

编者按:

2021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首次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工作。1月底,北京首批高级社工师名单揭晓,13名社会工作者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资格,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李涛名列其中。

微信图片_20210315102316

李涛

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创始人,协作者学院公益导师,民政部首批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高级社会工作师。

缘起:因一份采访爱上社会工作

1996年,作为记者的李涛在一次采访中接触到了北京的打工群体,感受到这一群体的勇气与毅力,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的脆弱,李涛便想通过教育改变打工者生活。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北大医院借来一间教室,每周六晚上召集打工者来参加文化学习,通过学习者相互的分享与参与,树立其信心。就这样,“夜校”从小学语文一直讲到初中“毕业”。这也是李涛的第一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经历。尽管那时他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但一颗社会工作的“种子”已悄悄在李涛心中发了芽。

直到1998年,中华女子学院社工系主任李洪涛邀请李涛担任社会工作督导,李涛才在书本中得知自己所做的事便是社会工作。“那时候我才知道,有一个专业,并不是简单地教人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而是教人如何完善自我,发展社会功能,我庆幸找到了社会工作这一专业。”李涛说。

微信图片_20210315102311

李涛深入农村调研

五年后,李涛在摸索中创建了国内最早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之一: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而在当时,全国还没有社会工作师的专业职称。2006年,李涛有幸参与了民政部《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标准》的讨论,他在会上提出:“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不应该完全与学历和教育挂钩,重点应考察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能力,并且愿意投入这一行业。社会工作是鼓励人们去创新的专业,同样在职业资格的评价上也应突破传统框架。” 李涛希望可以给缺乏教育机会的人群提供一个参加考试的机会,使他们不仅接受社会工作服务,而且能够参与到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中。

2008年,国家举办第一次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李涛顺利通过考试,成为第一批中级社会工作师。2020年11月,北京市共有13位社工获得高级社会工作师职称,李涛就是其中一位。

微信图片_20210315102308

李涛走访张北农村地区

坚定:助人自助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2003年“非典”期间,李涛在帮扶流动人口的时候遇到了农民工小王(化名)。小王当时是一名保洁员,但他有一个成为摄影师的梦。李涛得知他的需求后,鼓励他坚持梦想并参加“协作者”开展的职业规划小组。不久后,小王来到一家影楼继续从事保洁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摄影,终于在2006年成为了梦寐以求的摄影师。

在得到李涛的服务和督导后,小王完美蜕变,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我在‘协作者’的帮助下得到了改变,我是否也可以为别人服务呢?”怀着这样的期待,小王开始参与“协作者”的小组活动,为困境儿童分享摄影经验。2007年,南京民政局希望将“北京协作者”的经验复制到南京去,小王便参与到“南京协作者”的创建。现在,小王不仅取得了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可以独自做服务和项目管理,还擅长培育高校大学生社团,为其提供辅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资历更深的社工扮演支持者、协调者的角色,不断为受助者提供鼓励,协助他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动员、链接多种资源,让他有能力在专业的道路上不断走下去。”李涛说,这也是高级社工师所应具备的能力。

微信图片_20210315102303

李涛在城乡结合部偏远社区为农民工开展培训

成绩:成为行业发展的“协助者”

二十多年来,李涛服务最多的是流动人口、困境儿童和孤寡老人等群体,他与“北京协作者”一起服务了108万余名有需要的困难群众。同时,培养了几千位志愿者,其中60%的志愿者是“协作者”救助的困难群众,并成功将7位农民工培养为专业社工。

2005年,“北京协作者”开展了孤寡老人和社区流动人口的牵手行动。当时,在北京平房区,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需要人照顾,社区的孩子放学回到家也无人看管,“那时候我们想到要构建起发展型与照顾型相结合的照顾体系。”李涛说,社工的专业性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了,社工鼓励孩子和家长参与到孤寡老人照顾中,并将社区和街道相关部门、大学生和医护志愿者等力量整合起来,形成服务联合体。

微信图片_20210315102259

李涛协调社区资源照护孤寡老人

有了服务模式,搭建了服务平台,如何让服务可持续下去?李涛带领“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开始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鼓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经过志愿服务、社会工作专业和社会组织管理等方法的培训,“暖心帮帮团”社区社会组织成功诞生。“从一般的志愿服务切入进去,从群体之间的相互照顾,到构建社区可持续的照顾体系,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体现。”李涛说。

2013年,北京市民政局委托“北京协作者”在朝阳区东风地区开展第一个“三社联动”试点。“当时要做试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完全没有经验。”李涛说,当时社会工作者到东风地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社区居委会退出社区社会组织,将社区社会组织“还”给居民;让社区中持证社会工作者从一般性的社区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专业社会服务;让社区居委会做好行政性工作,做好资源配置。经过“北京协作者”两年多的摸索、总结,形成了“三社联动”体系,即以社区为资源配置平台、以社会工作为专业支撑、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这一体系在北京市社会工作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微信图片_20210315102256

李涛为社区居民开展参与式培训

“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将实践转化为可推广的技术标准。”李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他主导完成了民政部大爱之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服务与标准研究项目”“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等多个创新示范项目,并参与完成了民政部委托的“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社区、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互动机制研究”等多个课题研究任务。

微信图片_20210315102252

李涛为社会工作人才开展主题培训

此外,李涛还参与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行业标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行业标准、《国家职业大典》社会工作职业定义修订等多项全国专业标准制定工作;参与了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意见、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意见、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等多项政策的制定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建设。

专访:如何做好社会工作?高级社会工作师的专业技术“高”在哪里?

问:社会工作有哪些特点?李涛:社会工作是综融性、整合性较强的专业,是将多种方法、理论、技术等融合在一起共同开展服务。做好社会工作服务需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注意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注重理念与工具的结合;推动自我与他人的结合。“助人自助”不仅体现在帮助别人中,还体现在社工的关怀自我、接纳自我方面。随着服务深度的增加,通过自我的觉察和反思获得更好的成长。

微信图片_20210315102248

李涛深入社区开展需求评估

问:全国首次评定出的高级社会工作师,究竟“高”在哪里?

李涛:从专业技术上来讲,高级社工师掌握的实务经验更加多元,包括个案、小组、社区等几大方法,均可灵活运用,针对服务中的疑难问题,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高级社工师不仅要懂实务,还要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实务经验和规律,形成专门的案例贡献于行业的发展。同时,高级社工师还对行业的发展和政策的研究具有影响力,在培养年轻社工方面,具有督导能力,可以通过实务经验以及对专业更深刻的理解,给予中级和助理社工师更多的专业支持;在政策制定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此外,高级社工师还应有专注性的学习能力,加深对领域的纵向学习;有整合性的干预能力,例如针对困境儿童救助,一般社工做法是链接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寻找志愿者进行课业辅导等。而高级社工师则更加注重困境的本源,也就是说关注的不只是家庭当前的困境,还更加关注这个家庭如何从根本上走出困境。高级社工师还要有示范性的推动能力,在做同类事件的时候,会考虑到如何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问:作为全国首批高级社会工作师,你有哪些可以分享借鉴的社会工作经验?李涛:如何当好一个社工?一是热爱,发自内心的对专业、对人的热爱;二是真诚,对自己和他人真诚;三是建设,做社会工作的学习者、建设者;四是积极,主动去沟通、协调,乐观面对;五是勤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六是坚定,对专业理想和专业使命的坚定。社会工作要警惕功利性,无论是助理社工师还是高级社工师,都要有对专业质量的追求。我觉得社工的专业性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做好每一项服务,坚持对专业的探索与追求,同时也是对行业发展的一份责任。

问:未来你将如何带领团队做好社会工作,更好地服务百姓?李涛:在服务创新方面,“北京协作者”将重点针对困境人群的个案管理,整合更多力量,用三到五年时间帮助其改变命运。通过既往服务总结的经验,我们发现,当下对困境人群的帮扶不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的帮扶,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社会工作的综融性和整合性作用,系统性针对某一家庭进行深度服务,并将由此总结出的经验,用于丰富社会工作实践和理论知识。在研究倡导方面,我们将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对本土流动人口的社会工作进行系统性研究,形成专业理论和方法,给更多单位借鉴。在专业支持方面,我们将通过运营的社会组织支持平台,让社会组织领域非社会工作人才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启动“协作者学院”赋能项目,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走向社会,让更多服务对象和困境人群学习和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并参与到自救和社会服务中来。

编辑:涂传博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