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努力,有不少社工机构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并培养了一批有实务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可以肩负起管理和督导年轻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但也无可否认,有些积累了一定资历的社会工作者正处于发展瓶颈期状态,他们觉得工作日趋平淡,又觉得服务效果未见显著提升,手下同事提出的问题,似乎也是自己未能找出答案的事情,指导同事更觉吃力。那么,转岗、转机构,甚至是转行,是应对个人无力感的选择吗?那些选择留下的大多数,他们更希望用多元且有创意的方法推动行业发展,其中的一项尝试就是发表文章,借助媒体的力量提升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近几年,笔者拜读了不少一线社会工作者写的案例。案例大多以故事形式书写,例如个案的年龄、家庭背景、受到困扰的事情,然后经过社会工作者的辅导,有所改善等。笔者个人意见认为,这些案例若能够进一步采用分析角度来书写,对专业水平提升会有更大的帮助。社会工作者或许认为写案例属于就事论事,所以在写完一个个案故事后,就不敢多前行一步了。这是一个误解,社会工作专业是对人的服务,非常需要实证研究,更需要有经验的一线社会工作者参与研究,以他们锐利的专业眼界,观察服务对象与其存在环境之间的互动,全面分析各样因素而作出介入方法的选择,以改善服务的方向、内容和效果。
笔者提议社会工作者可以循序渐进,开始探索用简单的方法写出有用的文章。最基础的方法是“总结经验”,意思是要采用简单的分析角度,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所用的分析框架,可以时间为主轴,也可以年龄、环境、性别或其他有关的环境因素作为主题。例如要总结青少年危机个案的介入经验,社会工作者可以总结过去三到五年曾经处理过的个案,针对每年转介个案的来源,转介的原因,转介人物,老师、家长、社区人士的角色,把每年的改变进行比较后陈述出来。如此,既可以赢得社会普遍对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解和信任度,又可专业地反映青少年的需求和问题趋势,为未来服务成效的提高提供实践思考。
对于同时期处理的个案,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因应当事人相同或不同的特征作出总结分析。例如针对性别、年龄、年级异同等问题,描述一下社会工作者个人与他们接触时的经验比较。还有初次接触的原因、反应,之后跟进的时间,所呈现的表现和与社会工作者关系的改变等。个案数目不用多,也不需要大量的数据,只要选用一个比较的角度去分析社会工作服务的经验,或多或少都可找出改善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特色和原因。
有不少案例分享都提及案主家庭背景,但很多时候只有简单一句话,如“来自单亲家庭”,好像已交代了案主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其实分析可以更深入一点,例如是以父亲、母亲还是祖父母为主要照顾者,家庭结构、职业、年龄、居住环境、健康状况如何等。这些均是对青少年颇有影响的因素,在与服务对象见面前,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心中先拟定针对这些因素的问题,这将对社会工作者选择服务方案和之后开展反思很有帮助。有了这样的思考,社会工作者的案例文章写出来也会更有深度。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不限于个案,一些预防性的活动,也很有分享价值。例如每周班会、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等,都需要总结经验,建议社会工作者们采用同样的总结方法。如将过去三至五年的主题活动总结一下,梳理每年的筹备过程、主题方案、参加者的反应、赞助机构等,把不同时间的情况对比一下,就很容易反映出社会的关注和行为模式的成效。另外,也可聚焦不同年级、家庭背景、性别者对参加同类活动的反映,这有助于推论出跟进服务的需求以及调整工作手法,也值得写成文章发表。
笔者这里只是浅谈一下对社会工作者总结实践经验的基本思考,目的是鼓励社会工作者多写文章把经验分享出去,借此提升个人的分析能力及对专业的兴趣和投入感。
编辑:涂传博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