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自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专业,因为共同的目标来到苏北。2005年,在团省委的组织下,一项名为“苏北计划”的志愿服务项目推出,至今已有近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苏北建功。
服务苏北,青春无悔,志愿者们立下铿锵誓言:“到苏北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3月5日,团省委、省委组织部、省文明办等共9部门在徐州市贾汪区举办“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现场推进会”,瞄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推出“苏北计划”升级版。
青春无悔,上万青年志愿者建功苏北
“这段志愿经历是我青春里最不后悔,独一无二的记忆,让我在基层实践里成长。”一年多前,从苏州大学毕业后,田桃加入“苏北计划”,在宿迁市泗阳县八集乡政府任职。在这里,她
参与扶贫工作,负责对全乡建档立卡户信息进行核对和更新。为了把工作做得更细致,田桃常会到受助农户家中走访,了解需求。“基层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得眼中有人,心中装人,言行悦人,以诚服人。”田桃说。
14年来,像田桃这样的“苏北计划”志愿者累计已有9165名。在教书育人的讲台上,在创新创业的最前沿,在社会治理的第一线,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到处活跃着他们的青春身影。他们用勤劳和汗水,在一至两年的服务期内为苏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他们的故事,被汇总为《苏北计划志愿者工作法》,在此次大会上发布,生动诠释“志愿的青春最美丽”。2011年的志愿者姜东明在徐州的街道服务两年后,创业打造葡萄产业园,带动就业1.2万人次;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杨承泽,在连云港市东海县骆驼乡政府服务时,提出要眼勤,手勤,脚勤,把矛盾化解在一线;2017年的志愿者林奕萌很感慨:“只有扎根基层,才能读懂社会。”
不只是志愿者们的奉献,全社会都在为此努力。南京林业大学通过“苏北计划”志愿者这个桥梁,将志愿者、服务地、社会资源及校友资源“四位一体”融合。徐州市成立江苏首家“苏北计划‘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对接“河长”开展护河巡河、环保宣讲活动,共建美丽徐州。徐州团市委书记潘晓说,“因为这个选择,江苏的明天更加美好;因为这个选择,志愿者们的青春更加壮丽。”
优化升级,聚焦乡村振兴
当前,我省正处于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期,需要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推进“苏北计划”优化升级。为此,今年年初,团省委、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政府扶贫办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深入推进“苏北计划”助力苏北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今年,“苏北计划”把助推苏北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放在首位,聚焦经济薄弱县区和特殊贫困群体,优先保障苏北12个重点帮扶县(区),针对支教助医、科技推广、创业致富、志智双扶、就业提升、乡村治理等领域,相应组建30余支“苏北计划”志愿服务队,每年重点实施25个基层迫切需要的专项服务项目,并配套设立公益基金,建立项目实施督导评估机制。
在活动现场,10所省部属高校团委与10个县区全面开启校地合作发展,推动大院大所的科技、项目、人才向苏北基层辐射;38支“苏北计划”志愿服务队与12支省帮扶工作队及10个驻村第一书记结对。淮安市淮阴区“苏北计划”志愿服务队队长陆晓丽告诉记者,他们联手省委驻淮阴区帮扶工作队,将开展政策宣传调研、提供实习岗位、入户走访对接、创业辅导等活动,帮助淮阴农村青年创新创业。
活动中,“稚绘梦想”关爱贫困儿童、“农优聚”青创客服平台等20个“苏北计划”公益项目现场签约。由徐州医科大学牵头的“苏北振兴 健康先行”项目落户贾汪区,该校团委书记王媛介绍,围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提供急救卫生知识、组织医疗专家义诊等方面开展工作,为推进“健康江苏”贡献青春力量。
畅通通道,奉献更多青春动能
记者了解到,“苏北计划”自实施以来,累计有5000多名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留在了苏北,其中超过90%在县以下的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盐城市阜宁县副县长郭碧玉曾是“苏北计划”第二批志愿者,在她看来,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成长的沃土,正是在基层的锤炼和各方的培养,“为自己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为了让“苏北计划”人才更好留下来,各地纷纷出招。连云港市海州区出台管理办法,让志愿者与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福利待遇,并每月提供补助。在徐州,针对志愿者工龄认定、定向行政事业编制考试、研究生招录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连续两年承办志愿者专场供需洽谈会,提供3891个工作岗位。
“要进一步健全跟踪服务和持续培养工作机制,立足志愿者发展的痛点,不断完善培养制度,畅通志愿者扎根苏北、创新创业和成长成才的通道。”团省委书记王伟表示,将鼓励服务单位与服务期满的优秀志愿者签订用人协议;企事业单位在招录工作人员时,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录用“苏北计划”志愿者;注重对“苏北计划”优秀人才的推荐选拔,让他们扎根基层能安心、有奔头。
此外,将在志愿者服务期满前开辟更多创业平台,给予相应的创业扶持,让他们在苏北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上成就创业传奇。“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加强志愿者岗位历练和培养,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他们提升素质的新课堂和成长发展的加分项。”王伟说。
编辑:刘建柱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