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来,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报道不断刷屏。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称,全球气温上升1.5℃问题或将提前到来;同日,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最早提出2℃升温控制目标等气温红线的美国经济学家诺德豪斯。
与这些遥相呼应的是,21日,“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在浙江建德发表的“建德共识”更是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再次强调了科学应对全球变暖问题这一行动指南。
IPCC此次发布的特别报告向人类再次敲响了警钟。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翟盘茂表示,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已引起全球大约1℃的增温;按目前的增暖速率,预计在2030年—2052年之间达到1.5℃这一警戒线。与升温2℃相比,若将目标调整为1.5℃,我们将能避免大量因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与风险,为人类造福,比如说降低全球多地区的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将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让受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紧张影响的全球人口比例减半……
报告认为,根据大量的研究证据,《巴黎协定》2℃目标已不再安全,更不用说一切如常时高达5℃的升温。为了避免更大的负面影响,人类应更快采取更大的减排行动,将21世纪地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
为此,人类需要转变能源结构,以及实现化石燃料的清洁使用。这需要在能源体系、耕地使用、城市和工业设计、交通、建筑等领域迅速做出深刻变革。
中国当前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及相关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挑战。“未来地球计划”中委会主席秦大河院士表示,顺应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潮流,“建德共识”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不仅关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抓手。
“建德共识”提出一系列行动措施:
一是科学界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立足国情,优先研究气候变化、低碳能源、大气污染、水资源与粮食安全、公众健康等关键科学问题,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大力推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加强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探寻气候变化科学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增强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决策的影响力。
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宣传与知识普及,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全民自觉行动起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四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加强生态保护,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制度创新与建设,推广有效和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创建良好的立体生态系统格局。
实际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是深入人心的话题。无论是政府、企业界、科学界,还是普通民众,都不能只是在雾霾、灾害来临时才抱怨、警悟,更应该加快行动,长期坚持不懈地行动,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才能实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才能为全球贡献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和经验。
编辑:费青松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