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公益辟“自留地” 映客或成移动互联网公益入口

 时间:2016-11-19 23:24:49来源:映象网

在“流量=金钱”的移动互联网营销界,手握流量的互联网公司往往积极寻求其变现途径。

而有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做法不免让人不解。

映客直播APP,不管首页的内容如何变化,总有一块留给公益。这是映客直播给自己的公益项目辟的“自留地”,也是其自2016年开展公益项目以来一直投入自身最好的资源进行的不遗余力的项目发酵。

映客直播一级入口留给公益

而作为流量入口的移动互联网老大,不得不提腾讯和阿里巴巴。国内第三方数据监测平台易观千帆发布的9月移动APP排行榜TOP1000榜单显示,微信、QQ、支付宝分别以71,705.2万、55,535.9万、28,087.0万的月活跃人数强势问鼎前三。

前两者作为社交平台、后者作为支付平台已经成为了其所关联的内容的入口级应用。凭借着巨大的流量优势,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也在移动互联网公益上有所连接。

诚然,巨头的公益有其聚合功能。比如,蚂蚁森林就对支付宝的使用频次有一定的要求。但是,这些公益项目也通过其流量巨大的平台,践行其能成之事,如QQ全城助力就利用社交网络的力量实践过找回被拐儿童的事迹。

但映客直播为什么是重要的互联网公益入口?其公益生长过程和生长之法之所以让人无法忽视有两大原因:

一是,直播行业是今年众多“风口”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代表,而映客直播则是在这波直播潮流中,坐稳了头把交椅。最新数据显示,映客注册用户已超1.3亿,日活跃用户已达1500万。研究一个行业老大的样本对研究整个行业具有参考价值。公益需要获得关注,就需要巨大的流量。

二是,由社交所能产生的巨大能量来看,作为第三代社交平台的映客直播确实有其优势,这种优势包括但不限于登陆次数、使用时长等。在此等情况下,映客直播的公益做起来就具有先天的好基因。

观察映客直播外显的公益执行,在入口展示上,其经常把公益项目放在banner位置,堪称整个APP的一级入口,可见其“大手笔”、“不惜代价”地投入在做公益,并使其入口优势更加明显。映客直播对流量的引导不遗余力,使用户一打开映客直播APP就可以看到其公益项目,并留存映客直播的既有公益印象,有助于其在公益上打造出一片天地。

“小映帮我”统筹公益项目

而事实上,映客直播到底有哪些公益实践?

整体来看,映客直播以“小映帮我”统筹旗下所有的公益项目。目前,“小映帮我”下面的公益项目包括自身发起的公益项目“小映助学”和“小映读书”等,对外合作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包括与芒果V基金联合发起的“小映帮我公益金”;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Music Radio音乐之声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主办、映客直播共同发起的“2016 Music Radio我要上学 映客直播 1200助学行动”(以下简称“我要上学”项目);由共青团中央、光明日报社、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主办,映客直播联合发起的“2016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活动等。

这些项目从今年4月份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样的项目数量和持续时间在整个直播行业内,甚至是整个互联网圈子内都是不多见的。

据悉,“我要上学”项目将会在12月11日举行爱心晚会。这预示着从9月1日开始的该项目暂告一段落。其它未宣告结束的公益项目将继续进行。

此次晚会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在全民的见证下,宣告项目的结束。从映客直播的公益项目来看,不管是直播读书的模式、晒账单的模式还是引入合作方的方式,都是为了实现项目的透明化管理。所有项目流程都展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参与者彻底远离盲捐。

目前,映客直播的APP内主推“小映读书”公益项目。资料显示,此次活动将目光聚焦在留守儿童身上,期望通过明星和优秀主播的朗读散文、诗歌和音乐等形式,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温暖。

加诸于映客直播的标签:社交、年轻化、公益,这些词所代表的属性,在映客直播的入口逐渐形成的同时,将会更加有效地相互作用,更便于其以后全民公益项目的开展,以及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更好地参与公益实践。

编辑:刘瑜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