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晚,在金世纪广场,举行了“睢阳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优秀文艺作品展演活动”商丘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专场演出,会员们自编自演的小品深受观众喜爱。 本报记者 崔坤 摄
8月16日晚,商丘市博爱联合会在好人主题公园举办2018“圆梦新时代”捐资助学活动,现场向15名贫困学生每人捐助2000元学费和学习用品。 本报记者 石松 摄
观看演出的群众络绎不绝。 本报记者 崔坤 摄
志愿者深情演唱《商丘好人》。 本报记者 石松 摄
炎炎夏日,好戏连台。今年夏天,市区各个广场公园都开展了系列公益文化演出活动,可以说好戏连台,精彩纷呈,给市民消夏生活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在这些文化演出背后,都有我市志愿服务团队的身影,他们或精心组织、安排演出,或在幕后提供维持秩序、打扫卫生等志愿服务,市民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
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责任叫志愿。志愿服务是每个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是广大志愿者弘扬社会新风、参与社会管理、彰显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我市社会各界大力弘扬“团结、奉献、友爱、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行动。
广场演出活动传递正能量
8月16日,助力脱贫攻坚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博爱联合会2018“圆梦新时代”捐资助学捐赠仪式在日月湖好人公园举行。
活动现场,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资助了15名贫困学生,每名学生资助2000元现金和学习用品。电影《李学生》主演宋禹、著名军旅歌手孟飞、水袖王吴青峰,参加央视星光大道、非常6+1的小童星李妙涵等社会知名人士现场倾情义演。
电影《李学生》主演、商丘市博爱联合会爱心大使宋禹当天专门从外地赶来参加这次活动,他先后捐出9000元。“由于演出《李学生》的缘故,我跟商丘,跟博爱联合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次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捐助活动,觉得非常感动、非常温暖。扮演李学生让我对这个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我觉得应该广泛传扬他的精神,尽自己的力量奉献爱心、帮助弱小。”宋禹说。
参与爱心捐助的爱心企业商丘小东滴滴网约车公司总经理王磊告诉记者,这次他们企业对口捐助了一名贫困学子,作为博爱联合会会员单位,他们经常参加此类活动,像这种把爱心捐助仪式与文艺演出相结合的形式很好,可以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同时进一步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用公益文化活动传播正能量,今年的夏日广场活动,由于各个志愿团体的积极参与,多了浓浓的公益色彩。
8月11日晚,在商丘好人公园,民间公益组织商丘“爱心团团”承办了由商丘市委宣传部、商丘市文明办主办的“欢乐中原·文明商丘”夏季广场文化晚会。晚会上,除了精彩的演出,还向环卫工人捐赠了价值6200多元的慰问品。
志愿者里有“高人” 精彩演出引喝彩
豫剧、小品、舞蹈、诗歌朗诵……每场广场演出都充满了接地气的节目,参与演出的人员既有义务参与的专业人士、本土明星,还有志愿者及业余爱好者,自娱自乐、自编自演,群众参与度空前。
来自北京武警文工团的商丘籍歌手孟飞是这些演出中的常客,每每压轴出演,也将整台晚会提高到了一个专业层面。他擅长军旅歌曲,更专门为家乡创作了《魅力商丘》,为“爱心团团”创作了主题歌曲《把爱送回家》等接地气的公益歌曲。同时,他本人还是一位青年志愿者。整个夏季,他已经参与此类义务演出十多场。“我刚刚退伍回到商丘,回来后发现‘商丘好人’这一现象热潮,感受到家乡蓬勃的正能量,很受鼓舞。作为一个职业歌手,一直想为家乡做些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去做,这个时候我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这种广场演出的形式虽然比较辛苦,但跟观众互动很多,形式也很接地气,还能活跃百姓的业余生活,我觉得特别好。”演出时,他经常身着军装,里外两层非常厚重,但他一点不觉得辛苦。虽然演出条件比较艰苦,但演出质量一点不能打折。
今年6岁的豫剧小童星李妙涵曾经获得“梨园春”最佳人气王称号,多次登上“星光大道”、“非常6+1”的舞台。她3岁开始学习豫剧,在公益舞台上已经活跃了两三年。当日,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参与演出,小妙涵的爸爸妈妈都抽出时间来到现场。“孩子从小就到处参加演出,上过很多卫视的节目。我们跟着志愿者团队也经常参加公益演出,比如到敬老院、孤儿院等。那时候孩子小,还不了解什么叫孤寡老人、孤儿,后来慢慢明白了,参加活动就更加积极了。”李妙涵的父亲李超告诉记者,“我们当父母的,就是想从小培养她的爱心,有这种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
虽然天气炎热,演出条件比较简单,没有任何报酬,但参与人员都是全力以赴,认真对待。潘玲是我市环保志愿协会的志愿者,她是一位个体从业者,业余爱好唱歌。8月17日,在协会专场演出现场,她下了班从道北匆匆赶来,在舞台后的简易棚里换了衣服、化了妆,便在一旁候场。“我个人爱好唱民歌,也没有专门学过,都是自学,为了这次演出准备了很长时间。我非常珍惜这次演出机会,为此还专门买了演出服。因为生意的原因,以前下了班就是回家歇着,现在成为志愿者,生活感觉更充实也更有意义了,还认识了很多热爱公益、喜爱歌唱的朋友。”她告诉记者。演出中,她带来了一首女声独唱《五星红旗》,赢得了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
演出过后不马虎 片纸不留赢赞扬
一台演出从事前筹备到当日后台统筹,都离不开志愿者团队的辛勤劳动、义务付出。演出总是吸引大量群众驻足观望,也给公共场合的环境整洁带来一定压力,给当地环保部门增加很多工作量。然而今年,演出过后片纸不留成了新常态。
8月17日晚7时30分,在金世纪广场,“睢阳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优秀文艺作品展演活动”商丘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专场正在举行,歌曲、戏剧、小品、器乐演奏、模特秀等20多个节目轮番上演,灯光舞台美轮美奂,吸引了周边群众驻足观看。很多人没有注意的是,就在演出的时候,一些身披红色绶带、手拿扫帚等物品的志愿者们正在不停地打扫市民留下的垃圾,他们正是这台晚会的组织者——商丘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
商丘市环保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16年年底,先后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团市委评为“环保公益”先进单位、环保公益宣传优秀项目。据介绍,夏日广场文化活动开始以来,市环保协会的志愿者们,每天晚上坚持在现场进行志愿服务,维持秩序、帮助演员、现场保洁……经常是早来晚走,截至17日晚已经连续参与了24场演出活动。在演出现场,这些志愿者既有七八岁的孩子,也有退休的热心老人。他们的行为虽然不张扬,但总是能引起不少细心的市民注意,收获赞赏的同时,也注意自己的行为,提高环保意识。
“刚才还有人悄悄问我‘这样干活一晚上给多少钱’,我笑着说,这是义务劳动,是为了保护商丘的环境,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那人听到后有点不好意思,朝我们竖起大拇指。”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李风云今年54岁,她坚持每晚到场参加保洁活动,她告诉记者,自己退休在家,平时除了看孙子也没啥要忙的,参加了公益活动后结识了很多“同道中人”,觉得生活更有意义,“心里可有劲”!
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与责任相伴,与文明同行。正是这些看上去默默奉献、踏实肯干的志愿者们,让商丘的文明氛围更一步加强,令志愿者精神处处闪耀,星火燎原。
文化志愿者把“文化大餐”送上门
在社区、在村头、在工厂,小广场、小舞台上活跃着这么一批文化志愿者,送文艺到基层,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大餐”。
近年来,市文化馆积极探索新时期文化志愿服务新模式,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快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让文化志愿者有平台、有阵地,让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文明创建·你我同行”,在柘城县浦东区张楼村,作为文化志愿者的柘城县“夕阳红”艺术团给村里的老人们送去了欢乐和笑声。“我们通过组织招募各级各类文化志愿者,以市、县、乡、社区四级文化馆、文化站为依托,以参与公益文化活动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社会文化团体及民间业余文艺团队为主体,以各级文化志愿者队伍为骨干,以各种公益文化活动为基本任务,引导文化志愿者自愿参与、义务工作、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市文化馆馆长王纲介绍道。今年以来,文化志愿者进基层共开展各项演出143场。
2013年年初,市文化馆开始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了市文化志愿者服务站,截至目前,有市级文化志愿团队83个、县(区)级282个、乡(镇)级336个、社区级27个,文化部门注册登记的市级文化志愿者1402名、县(区)1350名、乡(镇)6767名、社区1523名,包含的艺术门类有舞台表演类、静态活动类、民间艺术类、康体类、益智类、服务类等。2016年年底,市文化馆文化志愿者服务站被文化部树立为“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典型”。
文化志愿服务的开展有效提高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同时还引导基层群众创造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
多年来,文化志愿者参与的“关爱留守儿童·让世界充满爱”“文明创建·你我同行”“悠悠惠民路·欢乐梨乡行”“学习十九大·文化进万家”“中国梦·劳动美”“提升农耕文明·兴盛乡村文化”“不忘初心·红心向党”“商丘市文化志愿者走基层送文化”等主题活动精彩纷呈,文化志愿者分赴各县(区)及市辖区部分社区共开展文化演出128场,活动惠及群众20多万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当然,这些演出活动离不开各区的大力支持。以睢阳区为例,“欢乐中原·文明睢阳”系列广场文化演出活动自7月20日开始,已经演出了28场,精彩不断,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正能量、展现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不少住在附近的市民都打听好演出时间,准时到场观看,这些活动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记者 司鹤欣
编辑:徐建华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