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攻坚: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取得新进展

 时间:2018-08-17 10:14:00来源:人民网

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为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取得新进展。

攻坚:强化两类农村最薄弱学校建设

从濒临撤并,到新安县“最美乡村学校”,河南新安铁门镇陈村小学老君洞教学点迎来巨变。

老君洞教学点曾因学校条件简陋、缺少师资等原因,被列入教学点撤并计划。这意味着,孩子们要走十几里的山路才能到中心校上学。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需要,老君洞教学点非但没有撤并,还建起了崭新的教学楼和教师周转房,让孩子学得安心、教师住得放心。

如果说乡村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和短板,那么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则被认为是其中最薄弱的一环。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农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在校生384.7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5.8%。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办好两类学校做出全面部署,要求各地统筹现有各类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2018年重点加快建设,力争在2019年秋季开学前,两类学校办学条件全面达标。

“原则上小学1-3年级学生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路途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4-6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适当寄宿……”根据指导意见,学校布局既要有利于为农村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又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方便儿童就近入学;既要防止过急过快撤并学校导致学生过于集中,又要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

投入:农村普通小学、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保持较快增长

扶弱补缺,投入必不可少。

数据显示,农村普通小学、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比2012年增长了约60%。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由2016年的281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67亿元,80%用于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1/4左右用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地区。

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国1.43亿城乡义务教育学生获得一份大礼包: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此外,全国1604万名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得到生活补助,补助金额达179.1亿元。

在贵州省长顺县第四中学的食堂门口,张贴着周一到周五的“供餐食谱”:豌豆米炒肉末、酸辣椒炒肉、蒜泥生菜、筒骨萝卜汤……

据介绍,除了每生每天的营养午餐补助4元之外,这所学校寄宿学生还有额外的7元补助,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在食堂吃到全免费的一日三餐。

得益于已覆盖国家所有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营养改善计划,3700多万名学生的碗里有了更丰富的营养。监测表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男女生平均身高2017年比2012年高出1.9厘米和2厘米。

育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软硬件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一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特别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出全面部署。

继续实施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教育,推动28个省份实施地方公费师范生教育,每年吸引4万名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通过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2016年至2017年对360余万名乡村校长、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通过农村教师特岗计划,2017年选派约8万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明确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2016年至2017年各地新建7.4万套周转宿舍……“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这样的措施正惠及725个县的127万名乡村教师,让他们留得下、待得住。

“最好的建筑在学校”,在中西部许多农村地区,这已经成为百姓们的共识。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校舍面积比2015年增长了10%;体育场馆、音体美器材、实验仪器达标率超过85%;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超过90%。全国832个贫困县的10.3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底线要求”,占94.7%。

底部攻坚、补齐短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步步推进。

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2379个县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占比达81%,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等11个省份整体通过评估认定。

(新华社记者)

编辑:Xmm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