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28日讯安全社区建设不仅仅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持续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长期性工作,涉及工作场所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居家安全等14个方面。目前,蒲江县12个乡镇(街办)全部启动安全社区建设,已有3个乡镇通过“四川省安全社区”验收合格并相继命名。今年有7个乡镇通过验收合格,成为成都市三圈层第一个整体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区县。
冬季防火应注意什么?楼梯栏杆安装是否牢固?居民家里的燃气、用电使用是否安全?蒲江县安监局走进千家万户,让普通市民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开始了解认识起了安监工作。“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民生工作,但安全工作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福祉,必须不遗余力去做好。”蒲江县安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以资源整合为载体 纵深推动安全社区建设
记者了解到,安全社区是指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控制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现在我们的安全监管,可以用‘各管各’来形容,消防只管防火安全,建委只管建筑安全……既浪费资源又不能将有效管理发挥到最大功效。”据该县安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安全社区,就是将安监、消防、交警、建设、城管执法等职能部门的力量进行有效整合,融入到安全社区建设之中,开展联合执法,同时,将公安监管监控网络、消防安全报警网络和卫生监管监控信息等整合在一起,形成覆盖社区的安全信息指挥中心,实时监控重大危险源和安全隐患,强制责任单位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社区倡导的“安全”,大到社会稳定,小到邻里和谐、居民个人健康,涉及居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内涵较通常意义的生产安全更为丰富。为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蒲江县成立安全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安全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班子”的“帽子”工程来落实,确定了“以点带面,试点先行,三年全面推开”的工作思路,并形成了“一月一自查,一季一督查通报,半年县领导亲自问责”的常态化管理,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安办牵头、部门联动、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的机制。按照“全员参与、持续改进”要求,充分整合县域资源,确定推进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凝聚全县力量,迅速开展工作,探索出了具有蒲江特色的安全社区建设举措。
以项目促进为抓手 实现安全发展新飞跃
创建安全社区最大的受益者,是28万蒲江人民。而一个个乡镇、社区因地制宜实施的安全社区建设项目,无不彰显出以人为本、各具特色的区域特点。
蒲江县安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安全社区建设过程中,开展了群众安全状况调查和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排查需要重点解决的安全问题,按照事故与伤害的轻重缓急,打破城市“安全社区”项目设立模式,精心设立了道路交通安全、地质灾害安全、作业场所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富有特色的安全促进项目。企业、单位、学校等根据各自实际,按照职责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安全社区建设之中,确定小的干预项目,实施安全干预。各安全促进项目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了安全社会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以群众安全为目标 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意识
2008年,蒲江县在全市率先实行的安全协管员制度,为该县城乡安全提供了有效的帮助,目前,全县的132个村、社区都有专门的安全协管员,一旦发现安全隐患,立即按程序解决,“他们既是安全眼线,也是隐患处理的助手。”该县安监局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安全协管员的创新。
走进大兴镇炉坪新村,小区配套的荷花池边、健身设施旁、每家每户的燃气开关上、小区的公示栏里,都清晰明了的写有安全知识、注意事项,言简意赅,“有了美好生活,更需要把这样的生活继续下去,外出的安全、在家的安全都很重要。”居民张大姐的一番话很能代表农村居民生活改善后,安全意识也随之深入人心。
成蒲铁路、成康铁路、第三绕城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汇聚蒲江,对蒲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这是蒲江的福祉,我们要保护好各项民生工程安全实施、快速实施。”蒲江县安监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设置专人对接重大项目,设立定时巡查制度,及时为施工部门提供安全建议,一旦出现安全隐患,安监部门将组织会同县级有关部门共同处置安全隐患,保障工程顺利推进。
通过安全社区建设,农村基础安全得到了一定保障,公共安全隐患得到了根本整治、伤害事故明显减少,群众安全感增强,变原有的“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意识不断提高,群众关注安全、支持安全、参与安全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满意度不断增强。
数字看成果,对比看变化。自开展安全社区建设以来,蒲江县较大意外事故起数下降50%,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1.7%,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下降7.5%,消防火灾事故起数下降19.1%,无学生溺水伤害事故,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杨洁)
编辑:陈兵 审编:TSS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