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参观新建成的社区文史馆。
“在这里住了30多年,今天第一次知道原来海口最早的港口就在海甸岛。”12月12日上午,正在新安社区文史馆参观的居民张建荣说,没想到社区的历史这么悠久,以后还要带孩子多来看看。
11月20日,新安社区文史馆投入使用,标志着海口首个社区文史馆正式运行,如今,社区居民可以通过这座家门口的“历史馆”中的资料与实物,纵观海甸的历史变迁,追溯闻所未闻的海甸历史脉络故事,重温浓郁的乡愁记忆。
建社区“历史馆” 记载海甸故事
“现在,这座社区文史馆成为海口市民快速了解海甸岛历史的重要‘窗口’。”海甸街道办事处主任林赟说,美兰区和海甸街道加大挖掘本土独特文化资源力度,通过建立实体展馆平台,更好地传承海甸岛牧渔耕海文化,集中展示浓缩800余年的海甸历史记忆。
记者走访发现,社区文史馆约40平方米,坐落在新安社区居委会二楼。这位微型历史馆通过实物、浮雕、彩绘、图文等形式,原汁原味地记载和展示了海甸岛浓缩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犹如一部时光穿梭机,可以带领人们回顾800余年来海甸岛发展的重要瞬间。”新安社区居委会主任陈生旗说。
社区文史馆所在地,原来是城管部门的办公场所,为了支持完善社区功能,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美兰区将腾出的场地精心设计装修,建成海口首个社区文史馆。如今,在城市里生活的海甸“村民”,时常通过这座文史馆,聆听海甸故事,触摸曾经的历史脉络。
留住浓浓乡愁 薪火代代相传
谈起建馆初衷,陈生旗介绍,这和社区旧城改造密切相关。2008年,海甸溪北岸旧城改造后,海甸一至六庙的村民整体搬迁进了高楼。乡村变社区,村民变市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辈逐渐淡忘了曾经的乡土和历史。“建设文史馆,是为了在快速城市化中,留住浓浓的乡愁记忆,让历史记忆流淌在居民血脉中,一代代薪火相传。”
“一个社区,因为有了记忆,才有了完整的生命历史。留住它的历史人文特征,才能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居民张建荣通过文史馆了解到海甸的悠久历史。宋末元初海口最早的港口——白沙津、海上“丝绸之路”、后起之秀的白沙津、(白沙)津设(海口)浦;元末明初实施海禁——军事重镇、明朝筑所城;清朝的海禁取消、贸易中心、白沙津——繁荣再现、民国近代最后的渡口、海甸岛的转型;现代海甸风光、独特资源,以及白沙门海滩渡海英雄作战历史……
陈生旗介绍,接下来,将加大传统文化民俗保护力度,健全社区功能,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目前,位于新安社区的一庙文化苑升级改造也投入使用,不仅原先破损的小街巷焕然一新,精心布置的瓷雕画和雕塑也在默默讲述着临海岛屿“牧渔耕海”的悠久历程。
编辑:陈兵 审编:TSS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