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的菠罗滩电站,已成为社区公共开放空间。
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1日讯(刘刚钰 记者 陈淋 摄影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报告还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变废为宝的菠罗滩电站,已成为社区公共开放空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郫都文化,提高居民参与,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及伏龙社区将沱江河畔的菠罗滩电站旧址打造成为集科普教育、文化传承、公众参与、组织孵化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开放空间,通过讲述郫都人自己的故事,打造郫都人的“精神文化家园”。12月1日,经过创新改造的菠萝滩电站以全新的面貌跟市民见面了。它变身为郫都区沱江河绿道上的文青集聚地,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的又一打卡胜地。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流万脉源望丛。”古蜀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郫都区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灵动的美丽城市。走进改造后的菠萝滩电站,一幅栩栩如生的生态城市美景图徐徐展开,八河并流的郫都,沃野千里,润泽百世。“都说郫都上风上水,八河并流,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是哪‘八河’侵润着我们的城市,给了我们富裕和安稳。”指着墙上的彩绘,郫都区郫筒街道伏龙社区主任李南介绍到,从郫都区的水系文化到菠萝滩电站的水利文化,在这座公共空间里都能找到答案。
绕过美景图,是一排老旧的发电机组,上面偶有一点斑驳的锈迹是菠萝滩电站历史的记忆。这里每一个机身上都贴着科普牌,讲述发电机的构造,记载着曾经的负责人故事。顺势拾阶而上,是集书法、摄影、书画展等为一体的泛博物馆,空间虽小却“五脏俱全”;室内的严君平、扬雄、韩素音等本土名人展讲述着古蜀文化,一排排黑白照是郫都发展的见证;再往上的二楼是公益咖啡吧,可以开展亲子活动、公益讲座、文化沙龙等。在这里,它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之间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是居民可参与对话的平台。
社区居民正在听郫都区历史文化的讲解。
像这样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正是今年以来,郫筒街道围绕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难题,探索的一条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新路径。郫筒街道伏龙社区把共建共治共享和谐宜居高品质生活社区做为发展目标,巧借沱江河绿道沿岸空间,率先提出了“泛博物馆”理念。把废旧的菠萝滩电站变身为社区公共空间,以水文化为核心打造“水电科普博物馆”,在突显“生态郫都”地域特色同时,让郫都人讲述郫都故事,展示居民身边的社会变化。
“不错!不错!旧电站改成为博物馆非常好,有艺术氛围。”作为老郫都人,今年60岁的许阿姨第一次踏进家门口的“水电科普博物馆”感到一切都很亲切。看着墙上挂着的老照片,她很感慨地说,菠萝滩电站的改造留住了老郫都人的乡愁,也为年轻的郫都人更好地讲述了郫都故事,更为沱江河绿道增添了一抹文化气韵。
“看到我们郫都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特别骄傲。”像许阿姨一样被菠萝滩电站展示的老照片吸引的还有朱万载。但不同于寻常的参观者,朱万载却是这批老照片的提供者,也是第一批尝鲜体验“泛博物馆”的人。“郫都水系发达,但很多人却不了解它。”曾任郫都区水电局副局长的朱万载,如数家珍般道出菠萝滩电站、郫都区水域文化的故事。如何让更多人了解郫都的水文化,为百姓科普水电知识?伏龙社区工作人员与朱老达成共识,开办了首场郫都故事摄影展,并借助朱老郫都区摄影协会成员的优势,让更多本土摄影爱好者捐献照片展示郫都水文化以及郫都的岁月变迁。
如今,社区居民活动有了公共承载空间,沱江绿道也因为这座水电科普博物馆,多了一丝文化气息。但如何通过公共空间打造,进一步盘活社区资源,发展社区经济?郫筒街道主任助理黄烽钦说,“我们通过在公共空间内开设公益咖啡吧等形式,把收入放入社区公益基金池,助力社区公益,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是打造社区经济的一种发展方向。”
编辑:陈兵 审编:TSS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