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医务社工能提供这么多的服务,但为什么自己从来都遇不到他们?
总人数少是最大的原因。在上海,一家三级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可以达到数百人的规模,但医务社工的数量却寥寥无几,拥有5名社工的社工部已经算是“顶级配置”。人数少,所能服务的科室范围非常有限,能够覆盖到的患者数量就更加有限。
2012年,上海出台了《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儿童医院、肿瘤医院等特殊单位,每100-300个床位配备一名社工;其他医院每300-500个床位配备一名社工。”据上海市卫计委干部人事处副处长倪艳华介绍,目前在公立医院开展的医务社工工作覆盖方面完成较好。但是,距离社会上目前的总体需求,社工总人数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不过,即使是所在的医院有医务社工,仍然可能会遇不到。因为在很多医院,医务社工的服务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室的医生或者护士转介过来,患者很难直接接触到社工。以华东医院为例,目前与社工部形成对接机制的科室共有8个,其中,普外科是近两个月才开拓的新科室。因此,医院内部也应该推动各科室与社工部的接洽,让更多患者与家属及时得到帮助。
与此同时,部分医院对医务社工的认识不足,虽然紧跟政策设立岗位,但社工师实际从事的专业工作却不多,沦为了“面子工程”。业内人士指出,有的医院把社会工作部挂靠在院党办或是宣传部门下面,致使招来的专业人才有时要跟着“上级部门”去做些病人满意度调查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工作。既无法发挥其所长,更拉开了与患者的距离。
另外,医务社工没有深入社区、到老百姓身边去,也是人们求而不得的原因之一。有专家认为,医务社会工作不一定只能局限在医院内部开展,在医养结合的大背景下若是能够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疾病预防和康复两块内容上做文章,医务社工也许更能够发挥价值。
倪艳华表示,卫计委已经针对医务社工参与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进行了2次调研,认真学习了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做法。在老百姓有需求,社会有资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要增加医务社工人数,就离不开人才培养和保障体系的完善。当前,上海各大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之中,真正从事本行业工作的比例并不高,给医务社会工作后续的开展和提升提出了考验。以某高校2013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班为例,19人中只有3人仍在坚守一线社工岗位,其余人有的做了公务员,有的在银行、外企任职。
倪艳华说,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加快完善社会工作的职称序列,上海卫计委也在积极推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保障,避免社工陷入“晋升无门”的窘境。
近年来各类医务社会工作的学会及专委会相继成立,也是为了鼓励在岗的医务社工进行学术交流,确保他们有“用武之地”。高等院校也陆续与医疗机构联合建设了实习基地,为未来的人才队伍注入“活水”。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置机制,增进医患沟通。相较于国家层面,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其实开展更早,发展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距离社会公众的切实需求、距离医务社会工作的国际标准,上海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9月,《“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上海将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实现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
届时,期待有更多为人所知的“白大褂”共同来维护我们健康的上海。
编辑:涂传博 审编:TSS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