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里书报亭、彩票亭混杂,环境脏乱差,乱停车严重,三个月的改造后,上海市长宁区金钟路平塘路路口如今成了带木椅的小广场(以下称“金和平广场”),色彩亮丽,空间井然有序。
有别于“大拆大建”这样的“外科手术”,类似的小小改造,则像“微创手术”一般,范围不大,但效果却很明显,可以激活一片区域的活力。发展进入新时期,上海正迎来越来越多这样的微更新。
新泾一村98号楼,这处建造有30年的老楼里,居民和设计师共同完成了楼道改造。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摄2016年,上海市规土局推出“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至今已有22个试点项目在全市展开,今年暑期完成改造的金和平广场,正是其中最新的典范之作。
但在试点之外,值得审视的还有很多问题。如果要大面积铺开,城市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和设计力量支撑?改造后的运维谁来负责?在金和平广场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华霞虹看来,这甚至比改造本身更重要。
“没有内在机制都是不长久的。”上海市嘉定区文广局原局长、社区运营商“社邻家”创始人闫加伟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如何建立起多元参与的机制,是上海城市微更新亟须破解的难题。
围墙也在北新泾社区更新范围中。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摄
北新泾之变
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北新泾社区虽然历史悠久,早在南宋就已见记载,但如今相对市中心,资源并不算丰富,辖内多是建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小区。
“北新泾既有条件比不上历史街区,又不是新社区,又老又小,”华霞虹说,虽然这里生活氛围良好,但是缺乏物理空间,加之人行道停车严重,上下学高峰期路口总是一片混乱。
改造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华霞虹和8位同济学生花了两周时间调研,梳理北新泾整体空间的变迁,金钟路沿街功能,特别是各类人群对空间现状的意见和改造需求,最终定下“留得住脚步,留得下记忆”的方案。
在金钟路平塘路路口东南角,团队缩小了超市门前的台阶,留出了更多的步行空间。小广场整体抬升了30厘米,隔离人行道,杜绝了乱停车。新增的6把长凳是迎着中学放学时的人流方向摆放的,采用木质,冬季也不会影响坐感。
类似的设计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在路口西北角,搭建起英文字母的围栏,隔出惬意的小广场,看似简单,但解决了乱停车的问题,将空间还给了行人,而这个需求是得到调研问卷验证的。
新泾一村健身花园重现规划了区域。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摄这些细节也显示出,微更新不仅仅是简单的美化,而是在有限的经费内,通过对物理空间的专业改造,准确地解决问题,如调整交通秩序,完善社区功能等,从而塑造社区活力。
事实上,从主干道到路口、围墙,再到社区内部的广场、楼道,近两年类似的改造,在北新泾已有约20处,多处也入选了上海市规土局“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从而得到专业设计力量支持。
在新泾一村,健身花园前不久刚刚完成了改造,重新划分了区域,用彩色沥青铺设环形步道,开辟篮球场,四周安置了更多的长椅,既不影响锻炼者,又提供了更多休息座位。
居民们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改造后最显著的变化是,健身花园从以前老年人锻炼的场所,变成了所有居民都爱来的地方,这促进了社区内部不同人群的交流。
来自社区的设计师
目前,上海社区的微更新仍在起步阶段。
上海市规土局总规划师许健介绍,2016年上海市规土局推出“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以来,已有22个试点项目在全市展开。规土局也为设计师了解社区痛点,社区寻找合适的设计师、施工团队专门搭建了平台。
“城市中量大面广的社区空间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开展社区层面的公共空间重构,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激发微社区活力,是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许健说。
正是通过规土局搭建的平台,华霞虹参与到了北新泾社区的改造中。她居住在北新泾附近,孩子曾在西延安中学读书,四年里每天都要经过金钟路平塘路路口。
金钟路平塘路路口西北角改造后。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摄
“如果我不是社区一员,可能就不会参与了,”她说,微更新虽然工程量不大,但是设计建设其实很繁琐,工作边界亦不清晰,需要和各个部门、居民、商家沟通、协商,要求设计师非常了解社区。
譬如,金和平广场改造中,原本坡道两边都设计有栏板,但因为一家商家反映挡住了光线,方案就需要紧急调整。无法全封闭的施工,如何保障施工进度和人员安全,也是一个难题。
甚至时间不巧,华霞虹也无法来主持这个项目。她平时在同济教书,工作繁忙,只有在暑假,才有时间可以天天来工地,解决各种各样突发的问题。
“这个事情也有很多机缘巧合,”华霞虹坦言,微更新项目设计费不高,却需要大量投入,对专业设计师吸引力其实并不高,因此现在很多项目都依赖于设计师对社区的情怀,“基本上是公益的设计。”
细节美学时代到来之后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市里支持,街道主导下,各方积极配合,金和平广场最终花了两个多月时间,顺利完成了改造。
金钟路平塘路路口西北角改造前。华霞虹团队供图试点工作显现的效果,也正在体现出来。”以前推进艰难的工作变得水到渠成,从我们提合作,推实行,转变为社区和公益组织主动联系我们,谈需求、求共建。“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上,许健在演讲时说。
他举例,徐汇区长桥街道体育花苑中心绿地在看到其他试点项目之后,主动联系规土局,在规土局推荐下聘请了设计师,并采用规土局建议的“设计师负责制”,保障了时间进度和建设质量方面。
“城市细节美学时代已经来临,”上海市嘉定区文广局原局长闫加伟说,他同样注意到了微更新带来的变化。闫加伟今年从文广局长位置上辞职,投身于社会创新实践。
金钟路平塘路路口东南角改造后成了金和平广场。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摄但在闫加伟看来,目前微更新主要由政府推动,这种自上而下的机制,尚面临许多问题。“顶层设计上,要注重建立多元参与的机制。”他认为,微更新需要更多专业的社会动员机构参与。
“政府投钱,不是长久之计。投了之后没底了,坏了怎么办?”闫加伟认为,只有社区内部建立起自治机制,才能保证后续的运维,“大家一起商量出来的方案,大家才会觉得是我弄的,一起保护它。”
他介绍,像台湾地区有专职的社区规划师,对设计专业要求不高,有的是学广告的,学美术的,甚至学社工但对设计感兴趣,经过培训后都可以上岗。“怎么在这些居民里面,发现热心者,鼓励他们参与,怎样通过规则,形成共同观点,找到领袖,帮助他提升能力,服务社区,都是很专业的事。”
金钟路平塘路路口东南角改造前。华霞虹团队 供图在金和平广场完成改造后,华霞虹最担心的,也是卫生包干、绿化维护等后续的运维,“这实际上是需要居民自治的。”
也因为此,在改造完成后的金钟路平塘路西北角,华霞虹策划了“金和平诞生记”的展览,希望周边居民和参观者都能更好了解,良好的城市空间,是不同社区群体携手付出创建的。
“这样的空间要长久造福社区,需要所有人的共同珍惜和持续维护。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社区的主人,也是我们城市的一道风景。”华霞虹说。
编辑:陈兵 审编:GCH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