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书记知青岁月感悟:西部沃土挥洒青春

 时间:2017-10-31 12:47:27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党校编辑出版发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该书在志愿服务祖国西部基层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中掀起了学习热潮。他们结合自己在西部基层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和生活,表达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他们表示,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将鼓舞着他们扎根西部,在西部的服务工作中磨砺成长,用坚守和担当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岁月。即日起,中国青年网西部计划频道将集中刊发志愿者的学习心得和感悟,用一段段最美的青春奋斗故事,为庆祝伟大祖国母亲的第68个生日献礼。

学习总书记知青岁月感悟(13)

“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从西部计划出征的那一刻起,这十六字一直萦绕在我耳边。当车辆穿过一个个秦岭隧道,我离服务地也愈来愈近,带着紧张激动的心情和一腔热血,我来到了鹮乡陕西省洋县,我与马畅镇相遇相识。近日,我拜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了解了青年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他“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引起了我的共鸣,他的经历和事迹不仅是我服务西部的标杆,更是指导我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困知勉行,克服“四大关”

习总书记说:“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他在梁家河遇到了“四大关”,而初来洋县服务的我们,也面临着“四大关”。一是“生活关”。服务地的气候环境与城市环境差异较大,虽然条件艰苦但队员们能很快适应,在岗位上尽心服务,努力融入当地。二是“语言关”。在与服务地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交流中,当地方言让支教队员难以理解,支教队员一方面在服务学校中鼓励学生使用普通话交流,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与老师和家长沟通,队员们努力适应并学习理解方言。三是“工作关”,队员们除了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还举办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助力服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自身所学,言传身教,为学生发展办实事做贡献。四是“思想观”,端正服务态度与意识,通过建立临时党小组、团支部,不断提高支教团成员的凝聚力和服务能力,用过硬的素质面对支教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实事求是,融入基层

习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说到:“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回想我自己的支教生活,实事求是和融入当地学生是贯穿我们生活的两条线。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脚踏实地,在志愿工作中诠释并彰显“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校风,真心实意的为服务地服务,像习总书记一样做一个实在人。身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我们接触最多的群众就是学校的学生,在服务中,我们不光要和学校老师互帮互助,和谐相处,更要融入当地、融入学生中,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课下多与学生交流,即是良师也是益友。我们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的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学生如何实事求是,如何与同学团结友爱,创建和谐校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习总书记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读书,他提倡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戴明《“近平在梁家河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篇采访中提到,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中,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我们在服务地工作时,也需要不断的读书与思考。通过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通过思考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为服务地贡献出更大的力量。我时常用习总书记的话勉励学生和自己“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我们要鼓励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交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对于支教地的孩子,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但书籍打开了他们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门。

每天见到孩子们是我的小确幸,他们的每一声“老师好”,每一个求知的眼神,每一个洋溢的笑脸,都值得铭记与回味。最幸福的莫过于被需要,我还需要更努力,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孩子。习总书记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支教是我最青春的选择。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也让我更加理解了每一位老师辛苦的付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怕苦不怕累,深入基层,融入当地,拿好手中的支教接力棒,竭尽全力完成支教服务工作。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这将永远激励我努力向前,传承发扬志愿精神,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 冯雪益)

编辑:孙叶盛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